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3-06-22
2013-06-22 第B07版:社会·民生 大 | 中 | 小 

消费也需考虑别人的感受

消费行为本身是个体行为,但仍然要在制度的安排下有针对地选择

作者: 潘晓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73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潘晓娟
    为了探寻消费和社会阶层的关联度,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赵萍。
“从各国的消费发展趋势看,规模壮大的中产阶层的形成是进入消费社会的一个必然前提。”赵萍介绍说,所谓消费社会,就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来拉动,消费增长速度保持相对比较稳定,但消费在整个GDP中占比较高,是处于第一拉动地位的。在这里,消费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重要前提是整个社会构成中拥有庞大的中产阶层队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关注消费,可以看到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消费的时尚程度、时尚潮流的发展方向以及消费增长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关系。
    赵萍分析指出,社会发展的最好阶段是多元化阶段,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消费模式。但是,更要看到尊重消费意愿、约束消费行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杆。在这种标准下,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条件会带来影响,尽管消费行为本身是个体行为,但仍然要在制度的安排下有针对性地选择消费。通过消费行为,让自己的得到与付出以及社会的得到和付出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
    “纵观消费的潮流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都会形成一个崇拜上一阶层的消费时尚和消费心理。”赵萍介绍说,消费市场的主流是被上层社会所引导的。虽然也有一些所谓的上层向下层来学习的潮流,但这不是消费的主流。比如说,曾经某段时间牛仔裤、街头风等这些社会底层的时尚文化被高收入阶层所接受,放弃了循规蹈矩按场合穿衣的现象,只能说明人们向往这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不管怎样,社会时尚的主流依然是受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此前的“天价烟”以及豪车消费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助长了公款消费、行贿受贿等不良行为,也让社会公众对此深恶痛绝。赵萍分析认为,诸如“天价烟”等消费方式在社会层面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在社会活动中,一个人的消费方式会对社会中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和刺激,会引起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联想等。所以说,这种消费方式是社会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的。如何从消费方式上扭转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压力,如何减缓这种趋势?赵萍表示,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对西方国家来说,人们都是有阶层差别的,是属于上层、中层还是下层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阶层属性。人们是可以通过消费方式来弱化这种归属,来弱化这种阶层差别。在消费方式上,人们应更多地是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比如,西方上层社会选择低调奢华,可能是希望看起来与中产阶层是一个阶层的,更多地是感受到平等、自由等状态,使不同阶层的人在一起不会感受到有巨大的落差。
    赵萍强调指出,约束消费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税收,通过税收可以约束那些炫富以及消费能力与实际购买水平不相符的行为。税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低收入人群的状态得到改善。这样一来,社会阶层中的实际收入水平差距以及财富水平的差距也会有所降低。“实际上,消费水平差异不是阶层上的差异,而是财力上的差异。”赵萍说“解决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发展机会的均等。”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