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3-06-22 第B07版:社会·民生
|
大 | |
中 | |
小 |
|
|
电商价格战引发的商业秩序命题 |
——“6.18”大促销启示录 |
|
| 作者:
隽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84 |
|
|
|
|
|
|
隽文 国内电商之间似乎陷入“逢促销必战”的商业怪圈。 进入5月之后,电商们的促销战持续升温。5月31日,京东在其官方微博上宣称在6月18日其店庆10周年时将组织声势浩大的“大促销”活动。消息传出,迅速引来苏宁、易迅、当当等各大电商的集体反击。在约定的6月18日“大战之日”,众家电商再次出招——“这闹、那慌、这吵、那吹”烘托得跟过年一样热闹。京东微博上的“约战”,使得几大电商一呼百应,一时间火药味浓厚。 去年8月份的电商“三国杀”至今还让人们记忆犹新,当时各大微博中最火的就是这场电商“比价战”。综观整个战局,与真降价相比,“伪狂欢”的嫌疑更大些。商家们在微博上打“口水战”,消费者围观比价。挂着“低价”并不一定能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低价”,仅停留在网络和舆论口水战层面的价格战成为电商们营销的嘘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调查后认定京东商城、苏宁和国美三家涉嫌价格欺诈,并依法进行了惩处。 今年的电商促销战,仍然是故伎重演。此前,有数据显示,中国电商的盈利空间正在变窄,一些电商企业在亏损的阴影中挣扎。为占领市场、做大规模,一轮又一轮赔本赚吆喝的价格战的商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电商降价促销的实际幅度与其宣传内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电商的促销攻势只能是让消费者无从选择,因为标明降价的商品通常是购买不到的,除非消费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否则只能是坐等“被忽悠”。 应该看到,尽管电商大战在初期或许会藉着围观效应带来关注度,但客观上还是对行业有很大的伤害,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行业的内耗。探寻国外电商的成功模式不难发现,国外电商很注重在供应链、平台管理和商品营销上的做实做精,一步一个脚印,很少去搞所谓的噱头。而反观国内电商,一味地注重务虚的价格战,逢促销必围追堵截,必然会放慢前进的脚步。 众所周知,价格战是把双刃剑。提供同质化产品的电商在竞争中已不仅仅是拼价格那么简单,最终还是要拼产品质量,拼服务水平和资金实力。一味地比拼价格,显然是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愈演愈烈的电商竞争,凸显出的是一个商业秩序命题。正如此前国内知名反垄断法专家、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所主任徐士英教授所认为的,行业竞争需要充分地展开,而不是恶性的竞争,无序和没有规范的竞争会破坏整个市场竞争。电商的这种价格战背离了商业本质。从某种角度上看,电商价格战于消费者于社会均无裨益。原库巴网创始人王治全分析指出,表面上似乎电商价格战是让消费者受益了,但是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的员工,有可能是一个股东,也有可能是一个从业者,在整个企业上游链条的利益都受损的情况下,很难创造出真正的社会财富。 在一种和谐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商业秩序之下,才能促进经济体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缺失了法津、准则和规则的市场竞争,会极大地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电商价格战,说明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重建商业秩序仍然相当艰巨。电商企业应当从盲目的促销怪圈中清醒过来,靠坚守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底线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还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持续的创新才能形成整个产业的竞争实力。此外,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也告诉我们,当市场的“无形之手”不能让经济运行自动达到均衡状态时,政府必须运用“有形之手”让其尽量恢复均衡状态。从更广阔的层面来看,电商企业应审慎反思。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