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3-04
2014-03-04 第T02版:两会特刊 大 | 中 | 小 

家门口就业还缺点啥?

作者: 李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78
两会前沿观察(一)

李杨

    春节过后的招聘会上,“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特别吸引求职者。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推进,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考虑到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不少务工者选择了留在家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有所增强。值得一提的是,甘肃劳动力就业省内转移人数超过了省外输出人数。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11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是455.3万人,其中省内转移225.2万人,省外输出230.1万人;而到了2013年,甘肃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超过省外输出,省内转移270万人,省外输出215.8万人。
“家门口”的机会虽然越来越多,可这些求职者口中的遗憾也不少。例如,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服务等,始终不如大城市那般丰富和完善。“城市病”让一些务工者对大城市望而却步,但仅仅因此而选择的返乡,恐怕比不上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理性且自主的流动。
    当前,我国不少大城市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发展空间受限。而一些地方政府紧盯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降低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此前,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实际上,这已经为所有大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实,产业转移并非简单的资金和企业流动,谁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好资源,谁就能在更大空间里谋划好发展。认清这一点,“放手”并且创造环境,给市场留出更广阔的舞台,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能否实现既定发展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全面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过,如果要以牺牲经济集聚所带来的效率,去“换取”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显然又是不经济的。治理“城市病”、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不是不要大城市,而是要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这些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大中小城市之间优化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值得反思的是,在我国进行多年的产业梯度转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腾笼换鸟的地区并没有如预期般地实现凤凰涅槃;一些欠发达地区所承接来的产业,却在本地出现了“水土不服”;一些专门为此而打造的产业园区,经过几年实践后也纷纷变更了“主题”。此外,伴随产业一同“转移”来的污染,也违背了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真正内涵。
    敢不敢对产业转移设置“门槛”;能不能将承接的产业与本地的转型升级密切结合,为本地的产业链补上缺失的一环;会不会同时引进并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和人才;是不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这些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外部力量如果不能转化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效果将大打折扣。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我国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国两会大幕拉开,会里会外,我们都乐见这样的活力和源泉越来越多,越流越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享受到改革与发展带来的红利。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