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4-12
2014-04-12 第C03版:节能减排周刊 大 | 中 | 小 

2014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时间窗口

——对话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273
    
    如果全球不能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那么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极有可能会更大,极端气候事件有可能成为常态。中国加大力度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确实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应加大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合作,避免各国因为短期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时间窗口。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31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PC)发布报告称,全球变暖正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产生深远影响。科学家们呼吁各国尽快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该报告对未来几十年人类将面临的问题做出预测,并强调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剧变。该报告警示人们,近期的许多极端气候事件表明,全球生态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由此,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产生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国际社会对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针对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节能减排工作所伴随的一系列举措和问题,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进行了专访。

雾霾与极端天气之困同根同源

    中国经济导报:暴雪、台风……去年一年有很多极端气候现象出现,还有大范围的雾霾,这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何促进作用?
    卢思骋: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气候事件,虽然无法绝对地界定其与气候变化的关联程度,但是我一直对此表示警觉,并且希望各国政府都采纳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报告的成果和建议。如果全球不能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那么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极有可能会更大,极端气候事件可能成为常态。
    需要指出,中国的雾霾并不是极端气候现象的表现。中国大面积范围内的雾霾现象,其核心根源仍然在于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的消纳能力。中国在过去一两年冬春两季频现的静稳天气,以及随之形成的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到目前为止尚无法证明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由于造成雾霾的污染物质和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主要是来自于能源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根同源,因此,中国加大力度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确实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中国经济导报:您对2014年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何建言?应从哪几个重要方面着手进行?
    卢思骋:2014年是完成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有关能源、环境和碳指标的关键一年,也是全球各国在通向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一项新的国际协议的关键一年,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在今年尤其重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参与国际谈判、开展国内减缓、适应、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等。我仅仅就中国的能源转型问题(这也是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建议——
    一是切实落实国务院“大气十条”中的各项工作,确保为全国治理大气污染打下坚实的基础。归纳总结“治污”工作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协同效应,将治污和减排的政策和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实现区域联动治理。
    二是着手制定更有力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首先,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目标一定要完成,并且尽可能更多地以清洁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等)来完成;同时,为中国2030年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定更为进取的目标。

扶持政策漏洞待补

    中国经济导报:在整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当中,企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碳交易主体,企业应该作出哪些努力以适应日趋严苛的碳约束指标?
    卢思骋:企业是国家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个体,既是排放者,也是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提供者。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中,企业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的碳市场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倒逼的机制,用规范和制度来促进企业减排和技术创新。而中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首先要摸清自己的碳家底,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管理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等来达到约束指标。
    当然有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除了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看到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商业机遇,通过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纳入到长期的商业策略,从而成功将自己转变为气候变化的受益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中国经济导报:发展低碳经济,引领低碳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已然刻不容缓,您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何评价?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
    卢思骋: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环保产业,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政府对于低碳环保产业的扶持,不应仅仅停留在产能上,还应当大力支持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促进国内外交流。
    不仅如此,政府对于产业的支持还应当符合国际规范和通行惯例,尤其是涉及到海外市场的领域,注重国内支持性的政策措施必须符合包括WTO在内的国际法的要求。中国输欧输美的光伏产品屡遭双反调查,除了近些年欧美国家保护主义盛行之外,中国自身某些政策存在漏洞也应当引起政府今后的注意。在此,中国应当加大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合作,避免贸易争端影响产业发展,尤其是避免各国因为短期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时间窗口。
    最重要的一点,政府在扶持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时,应当强化的是:制定标准、落实规章、惩戒不法,并且动员全社会参与,以降低监督实施的成本等,而非取代市场和企业,去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等微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无法自行衡量出环境价值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合理的政策工具来对市场主体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行动给出恰当的价格信号。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两大关键议题之一,就是资源和环境的税制改革,我们期待这一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双控”最低碳能源转型治雾霾

    中国经济导报:在2014年新的一年当中,我国低碳试点工作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存在哪些问题?能否举个低碳试点城市的实例来说明?
    卢思骋:自2010年和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两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低碳发展规划和减排措施,也有一些城市走在了前列。而这些试点省市所推行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减排措施的效果如何,是当前需要明确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在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减排策略之前,国家和省市都需要了解的问题。
    拟将在“十三五”开始实行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双控”制度,将对城市的低碳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意味着,编制城市级别的温室气体清单将成为地方政府一项必要和常态的工作。
    可以预期的是,在“双控”即将来临的同时,试点省区和城市也需要或已经在开始着手于自身的碳排放峰值问题。上海,苏州等少数较发达城市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碳排放峰值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试点城市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了以峰值来倒逼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更多的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的中部地区省市,如何在碳排放峰值指引下,合理规划自己的低碳发展目标和规划,切实推动城市减排和行业升级,以此形成适合于本地区的创新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导报:碳交易和碳减排跟治霾等许多工作紧密相关,治理雾霾最可能的路径是什么?现阶段该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卢思骋:我们认为,中国治理雾霾最终要走向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中国必须走出过于依赖煤炭这一化石燃料的发展道路。中国“富煤、缺油、少气”不假,但是这一对中国能源状况的描述仅仅适用于三五十年以前,现在还应该加入“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在能源领域启动一场“可再生能源革命”的基础,其意义有可能不亚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在现阶段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其应当认识到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都高于生态环境的客观事实,认识到中国实际上不折不扣地走着当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的客观事实,真真正正地把生态文明摆在五位一体的同等重要的地位。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