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5-03
2014-05-03 第A02版:评论 大 | 中 | 小 

我们如何摆脱雾霾的梦魇?

作者: 杨荫凯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019
发展论坛

杨荫凯
    近年来,雾霾频次高、程度深、范围广、危害大的特征愈发明显。人们不禁要问,雾霾到底因何而来、何时离去,我们能否尽快打赢“抗霾”这场战役?
    雾霾是传统发展方式长期持续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受经济基础、发展理念、科技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工业化很大程度建立于资源粗放利用和环境严重破坏的基础之上。在传统发展观、政绩观的引导下,诸多地区无视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竞相上马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落后产业,这是雾霾产生的真正“元凶”。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汽车尾气、城市热岛、光化学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这无疑是雾霾加重的又一个“帮凶”。欧美等发达国家抗击雾霾的实践表明,雾霾并非一天而来,同样不可能一朝即去。从根本上来看,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没有协同一致的步调,没有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没有各个地区和全体人民的长期艰苦努力,我们很难从根本上消除雾霾。
    转变发展方式是消除雾霾的重要动力。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消除雾霾的釜底抽薪之举。一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落后产能,加快关闭淘汰污染型、耗能型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生态休闲、健康养老等低碳型、环保型产业。二是着力推进集约高效的城镇化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公交优先,严格控制机动车增长规模,务实治理交通拥堵,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调整城市主体功能,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切实提高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新城新区建设,切实提高国土开发强度。三是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压减燃煤规模,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四是自觉转变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城乡居民切实转变生活方式,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主动改变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工作方式,使每个公民成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者、保卫者。五是坚持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完善政策制度是消除雾霾的根本保障。消除雾霾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战争,稳定持续的政策制度保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加快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积极推进唯GDP论英雄的考核制度改革,加快细化和明晰新的考核体系,将雾霾严重程度和治理力度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让各级区域管理者切实受到制度的约束,促使形成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倒逼机制。二是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涉及财税、土地、人口、产业、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立与区域主体功能完全关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政策的落实到位,切实保障相关区域的功能性权益,从根本上消除各个地区盲目发展的冲动。三是加快完善法律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突出责任追究力度。加快建立雾霾防治条例,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执法监管,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规范性、持续性和科技化水平。充分发挥媒体、公众的监督作用,全面构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治氛围。
    强化合作是消除雾霾的必然选择。消除雾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难以取得最后胜利。一是切实提高认识。雾霾目前已不单影响到我们自己,也引起了周边国家、地区的恐慌以及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不单损害了国民健康,更影响到国家形象。为此,各方面应切实增强消除雾霾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为打赢这场战争贡献力量和智慧。二是务实加强区域合作。面对日益扩大范围的雾霾,依靠一地区之力实现逆转是绝无可能的,这需要各个地区、各级政府的集体反思与统一行动。为此,中央有关部门应切实发挥统筹职能,促使各个地区在结构调整、信息发布、应对措施等方面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三是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美国、日本等欧美发达国家同样经历过雾霾的痛苦历程并在治理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我们有必要在治理理念、技术设备、协调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充分吸收借鉴,并将其与我国国情和企业、民众的创造力结合起来,以此加快推进雾霾治理进程。
    我们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专门的篇章对“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做出战略部署,用很大篇幅论述了如何治理雾霾,这充分展示了中央政府在雾霾治理方面的决心和信心。我们相信,依靠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各级政府的高效执行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天清气爽的一天终能到来。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