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5-03
2014-05-03 第B03版:产业·能源 大 | 中 | 小 

中国煤炭市场正处“海下潜泳”时期 “重浮水面”尚需时日

作者: 郭丁源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447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能源消费总量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煤炭产量和消费量的不断增加,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然而煤炭产能过剩也困扰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尽管国家已经加大力度处理产能过剩的危机,但是,在“越清理、越扩产”的大背景下,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很难因此而改变。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煤炭市场网首席评论员侯玉春,他以近年来的煤电政策和煤炭产业的年度发展目标出发,展望了未来国内煤炭市场的前景。

煤炭市场萧条倒逼企业加速转型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煤炭市场在近几十年经历了很多风波,中国的煤炭企业在国际化、市场化的竞争中应该如何更从容地应对?
    侯玉春: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煤炭市场的惨淡,只能称为国人在“小舞台”的一次比拼。随着我国进口关税的取消,出口关税的适度调整,再有国际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进口煤陡增至2013年的3.27亿吨,没有“门槛”的国门引来了国际煤炭参与到我国这个“舞台”来打拼,可称为“与狼共舞”。等我国出口关税取消了,我国煤炭企业真正成为世界“舞台”的一员,煤炭市场国际化之路就会彻底实现,煤炭企业才真正实现在国际大环境“与狼共舞”。    现在的煤炭市场与2009年前后的甲醇市场很相似,那时导致甲醇市场的惨淡主要因素之一是进口甲醇冲击,甲醇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一时的迷茫充斥整个行业;后经冷静思考的该行业人员坦然接受了来自国际的挑战,主动改变经营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寻找甲醇新行业需求。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在国内甲醇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降耗增产的措施,倒逼甲醇逐渐从净进口向净出口转变,可以说是一次胜利的“战役”。
    再看煤炭市场,国内大型企业主动对标国际煤炭企业,对抗进口煤价格,应对国际煤炭挑战的从容已初露端倪,这样对抗需要的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需要的是企业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经营转变,需要的是企业从单一经营模式向高层次经营模式挺进,需要的是煤炭营销形式和理念的创新与升华,需要的是“等靠要”向自力更生彻底扭转。
    煤炭市场萧条屈指算来已整两个年头,煤炭企业的声音已从向国家要政策转变到主动适应市场,调高劣质煤进口关税也好,控制进口煤数量也罢,都只能解决煤炭市场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煤炭市场长久良性发展之计;即使我国提高劣质煤进口关税,主要产煤国也会运用相关税费政策给予优惠一样会间接地冲击我国煤炭市场,因我国能源消耗的“大蛋糕”还是有限的。

    煤炭产业需多样化保证自身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如果说2014年会是煤炭市场的一个关键点,那么煤炭市场未来的走势会如何呢?
    侯玉春:煤炭使用正处在煤炭消耗比例做减法、煤炭企业产量做加法的关键时期,煤炭企业怎样发展是每一个煤炭从业人日夜思考的大问题,煤炭价格降低或提高煤炭性价比只能挤压进口煤和煤炭小企业的产能释放,但煤炭大企业的成本高于小企业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煤炭大企业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煤炭要适应国家鼓励洁净能源使用增加之策,寻找新兴增长市场,延长企业产业链并增加投资,这在煤炭行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是艰难的选择,这更需要煤炭大型企业有“弯道超车”的本领和技能。
    2014年的煤炭市场可以说已看到了底部,但此煤炭市场“海下潜泳”的形势还需要好长时间才能够重新“浮出水面”,这就需要每一位煤炭从业人及时发现可以通向海面的“亮光”和把准此“亮光”的路径迅速沿着它脱离黑暗,这个“亮光”就是国家能源使用的新路径,煤炭下游产业链的新型产品需求。

    国内煤炭企业仍需加强现代化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国内煤炭企业如何去应对愈加市场化的未来?
    侯玉春:有三个关键问题是需要中国的煤炭企业去做好的。
    一是企业内部一定要降低成本,这是此次国家及能源行业转型适应市场的关键;降低成本可以从高效的管理和增加煤炭开采加工技术科技与信息化水平来达到。
    二是增加原煤入洗量,也就是提高煤产品的质量和发热量。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原煤天然禀赋有逐渐恶化的趋势。选煤是提高煤炭质量的最重要手段,是煤炭工业的重要生产环节。原煤经过洗选,可以降低60%~70%的灰分和脱除50%~70%的黄铁矿,减少燃煤对大气的污染,有着十分显著的环境效益。
    三是煤炭企业应延长产业链。国内政策导向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燃气和油品需求属于增长期并对外依存度较高,煤化工产品种类多并有些还供小于求;借此机会,要推进煤炭集中转换能源类型及开发新型化工产品,增加附加价值。基本规律是:用优质煤炭去生产煤化工产品,用劣质煤炭去发电是可行的。

煤制清洁燃料国产化潜力大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您认为目前国内清洁煤炭的发展状况如何?
    侯玉春:在煤制清洁燃料领域,我国在核心技术及装备制造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自主开发和优化提高的潜力很大。分类别来看,比较看好的有煤制甲醇技术、煤制烯烃技术和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煤制甲醇技术成熟。大型煤气化技术和甲醇合成技术均已实现产业化,单套甲醇合成装置最大生产能力在2012年即可以达到180万吨/年。我国煤制甲醇产能占甲醇生产能力的2/3左右,产能过剩。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大型化和高效化是煤制甲醇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煤制甲醇技术及成套装备的国产化。煤制烯烃技术领域我国较为先进,是世界上唯一建成煤制烯烃示范装置的国家,神华包头采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建立的60万吨/年工厂已经商业化运行,大唐国际46万吨/年煤制聚丙烯项目和神华宁煤50万吨/年煤制聚丙烯项目已经成功运行。我国煤制天然气技术还处于工业示范阶段,核心技术还需要引进。但从技术性能比较,能量效率方面,煤制天然气的能量效率最高,达55%至60%;煤炭间接液化的能量效率最低,只有38%至43%。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