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6-14
2014-06-14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能“上天”也要能“落地”

作者: 李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960
编辑部时评

李杨
    近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再次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价值,即便是那些“上了天”的技术,也要多寻求“落地”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科研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一位研究空间物理的院士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少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后期转化的综合效应并不理想,或者说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周期太长,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
    在尖端科技的综合利用方面,聪明的企业已经捕捉到商机。例如,那些原本服务于政府和特定研究机构的卫星数据,经过企业的处理和加工,便成为影象、地图产品,进入普通消费市场,且应用前景广阔。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最终要靠企业来完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对于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至关重要。
    以我们生活中比较“接地气”的创新产品——打车软件为例,这个互联网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近日,相关部门公开征求意见,考虑把各款打车软件接入统一终端、建立统一平台。不少人担心,这是否会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客观上讲,在市场机制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任何技术创新与应用,都要在遵守市场秩序和行业规则下进行。而监管部门的职责,便是充分论证、科学提供并不断完善这些必需的规则,其余的大可交给企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科技创新就有可能发挥最大价值。
    让科技“落地”,还意味着要让科技服务改变更多人的生活。近年来,在资源环境的压力下,不少城市都选择利用科技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步伐。但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城市走过的弯路却为我们如何利用科技提供了有益借鉴。一些城市试图把高科技生硬地植入到城市建设中,结果却水土不服。比如,一些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节能建材,最后无法适应当地特殊的气候特征,不能与城市居民的原有生活融为一体;再比如,部分城市设施过度追求高科技,而实用性很差,人群覆盖率很低,这大大降低了其利用率——这些都可看做是科技转化的“误区”。
    如何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改变生活,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认真作答。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