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7-22
2014-07-22 第B01版:发展 大 | 中 | 小 

“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之后还能做什么

作者: 李成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424
     资料图片
李成

    一年多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适应经济新常态。李克强总理先后提出了“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思路,并明确了“区间”的上下限,指出了定向调控的三大重点方向,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都遵循这一要求,为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
    那么,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有什么关系?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除了已有的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之外,创新方向是什么?在哪些领域还可以做些事情?最后要形成什么样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就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关系而言,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实施定向调控,是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这个表述比较原则,是管大事情、大方向的,倘要再具体讲一讲,我看可以继续明确如下。
    其一,区间调控是目标管理,定向调控是手段管理。区间调控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一个“框”内运行,也就是要让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至于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这个目的,则不是关注重点。而定向调控是手段的精准化,是瞄准“靶心”的“射击”,指向性十分明确。
    其二,区间调控是总量性调控,定向调控是结构性调控。从上述的“上下限”可以看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失业率、国际收支,区间调控囊括其三,考虑到我国经济日益开放,国际收支对基础人民币投放、物价等都有一定影响,实际上,区间调控几乎关注了所有的总量指标。反观定向调控,则重在结构调整,重在补短板、强薄弱环节。李克强总理目前提出的三个重点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今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调控的深化,新的重点还会不断涌现,只要是有利于中国经济中高速运行,有利于在国际产业链中向中高端迈进,有利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就都可以成为定向调控的重点。
    其三,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互为条件,相互支撑。区间调控是一定时期内政府施政所向,综合考虑了需要和可能,考虑了民生基本需求。倘能使经济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箱体运行”,就能为定向调控提供必要空间,使其大展手脚,哪里薄弱就调控哪里,哪里需要支持就支持哪里。但倘若经济运行突破了上下限,增长、就业和物价就更为当务之急,可能一些虽有利于长远、但利空短期的定向调控就要适当让一让路,停一停步,先把经济运行搞上去再说。可见,良好的区间调控是定向调控的必要条件。反之,定向调控实施得好,国民经济结构更合理,运行更高效平稳,就可能使经济运行更多地保持在区间之内,也就是支持了区间调控。
    在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基础之上,可以在创新宏观调控上再做些文章,再补充些新的要素,以逐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
    第一,既要“调”,也要“控”,更多在“调”上下功夫。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宏观调控给人的感觉都是经济过热了、要“治理整顿”,上世纪90年代末时是这样,2007、2008年也是这样,一提宏观调控就是要收紧、要压缩,是利空。这里面可能有具体调控方式的问题,有力度把握的问题。现在,要还宏观调控以本来面目,更多地“调”,而且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调,尽量少“控”,即使控也要依法控,用经济手段来控。这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政府转变职能的新要求。
    第二,从应急调控转为常态化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基本手段,即便是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虽然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可能不叫“宏观调控”,但种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影响依然是广泛的,作用依然是普遍的,效果也是整体性的,说是广义的“宏观调控”也是可以的。从这个角度讲,宏观调控不是事到临头抱佛脚,也不应是手术刀式强行“割除”,不到迫不得已不宜大动作,而应该是“小火慢炖”、中药调理,在每件事情、每个阶段中,都要有调控的意识,体现调控的目的。这样,日常的功夫做到了,常态调控见效了,也就能减少被迫的应急调控,宏观调控也就更加上路入轨。一年多来不断推出的“微刺激”可以看做这种思路的预演。
    第三,从纠偏式调控转为协同化调控。由于宏观调控过去往往被看做是对经济运行中某一个、某几个突出矛盾的“纠正”,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也是单兵突进式的,比如前些年调控“两高一资”、调控“房价过快上涨”、调控“过剩产能”等,虽然短期有效果,但往往不解决根本问题,难以持久。最近实施的定向调控,政策初衷是引导资金投向三农、投向小微企业、投向实体经济,但也有调查反映,政策实施中有“跑冒滴漏”,一些资金拐弯抹角流向了其他领域。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要更加注重协同调控、系统调控,财政、货币、产业政策都要跟上,定向调控中,也要注意完善配套政策,把“水渠”修好,保证开闸放“水”后,水不会流到别人田里。
    第四,更加注重预期调控,辅以必要的“真枪实弹”。美联储这方面很可借鉴,往往是美联储主席一通讲话出来或者公告出来,就极大地影响了市场预期和行为,实际上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近来,我们的宏观调控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比如区间管理就引导了社会的预期,使各方面对政策出台有了判断,这是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的。今后,这方面要下更大功夫,减少宏观调控的突然性,增加透明性和可预期性,实际上,这也可以为宏观调控预留“空间”。当然,必要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要出,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这样就可以更加事半功倍。
    总之,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最新成果,二者施展空间很大;而理想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应该是常态化的、市场化的、依法实施的、相互衔接的,而且是明确可预期的。建成这个体系,对我们整个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