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8-02
2014-08-02 第A02版:评论 大 | 中 | 小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可以有机结合

作者: 刘军国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108
一家之言

刘军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本轮改革以市场化为突破点,超越了国有化与私有化之争,既是一次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更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又一次重要实践。
    所谓哲学范式,是指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范畴、基本假设、基本前提和基本理念。有人形象地把其称为“坐标系”。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在某一范式下成立的逻辑,在另一种范式中就有可能不成立。同样,本来在很宽的范畴内成立的逻辑,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也可能误认为其只在较为狭小的范畴成立。因此,思考问题时,如果能够突破现有的范式,思想上就会有根本的突破,就像物理学上的许多理论突破一样。
    对市场经济,东西方的认识是建立在不同所有制的哲学范式基础之上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市场是私有制下特有的产物。比如,美国经济学家杜和克洛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由利润动机引导生产经营的私人积极性,以及家庭关于支出决策和储蓄决策的选择自由。”又如,美国经济学家汤普逊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动机,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所决定的价格。”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一直在进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形式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关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难以理顺。实践上,从基础设施领域、从战略性领域、从国际竞争的领域,我们都离不开国有企业。同时,国有企业存在的诸多非市场化弊端,又成为社会反映非常突出的问题。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本质上是通过治理机制创新,找到提高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的实现形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利用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机制优势,提升我国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在国内市场,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讨论比较多,也比较充分。然而,受“零和思维”的影响,这一讨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沿着“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展开,即认为政府和市场是对立的,不可融合的。但是,我们应当讨论通过治理机制创新,实现“政府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并把讨论的思维转到优势互补上来,转到“合力+活力”上来,转到“国家意志力+市场原动力”上来。
    在国际市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中国家有更多国际市场失灵。众所周知,目前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几乎全部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竞争规则上我们已经处于劣势,更何况我们的竞争力还落后于人。
    而且,在基础领域、战略性领域,国际投资的超大规模、超高风险、超长回收期,使得民营资本很难有能力进入这些领域。比如,在国际竞争中,面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行的技术禁控等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往往陷入“技术实力弱——盈利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实力弱”的恶性循环。有时,花费大量研发投入好不容易取得技术突破,可国外厂家马上降低价格,使得国内标准、技术和产品只好变成“影子标准”、“影子技术”和“影子产品”,无法进行产业化,形不成商业模式。
    国际市场从来不同情弱者,利益的天平永远向着强者倾斜。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国际市场失灵,作为发展中国家,除了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我们别无选择。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髓。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跳出“非国有即私有、非私有即国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多讨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转向更多讨论如何更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与市场配置资源优势的结合。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化的认识,必须跳出西方学者“以私有制为前提”,把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市场化”上来,放在探索“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治理机制创新上来。
    (作者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博士后)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