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8-02
2014-08-02 第B02版:产业·能源 大 | 中 | 小 

大唐高井一家弃煤电厂曾经的命运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55
    北京城西,距离永定河不足两公里处,几十年来,3根120米高的烟囱高高地矗立在那里。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如果在近处驻足停留,3根烟囱外墙上分别被特意标注的“1960”、“1965”和“1974”字样清晰可见。
    3根烟囱的归属者,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热电厂(下称“高井电厂”);而3组数字,则代表着3根烟囱分别诞生于1960年、1965年和1974年。
    将时间回拨至1960年12月30日。彼时,高井电厂1号机组1号炉成功启动,第一根烟囱也就此开始“服役”。这让所有电厂筹建工作的参与者们兴奋不已。而事实上,在此之前,参与者们要面对的是种种的不安与突如其来的变故。
    社会对电量的巨大需求,加之当年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鼓舞,1958年的6月13日,当时的北京市石景山发电厂将申请高井电站建设的报告上报给了国家水电部和北京市委。一周之后,石景山发电厂收到水电部的批示:完全支持。
    得到批示后,1959年12月,高井电站工程破土动工。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高井电站工程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样,是我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按照原本的打算,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机组和4台锅炉由苏联供货。然而,正当工程即将进入设备安装的关键阶段,1960年夏天,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并且召回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高井电站工程面临严峻的考验。
    多年以后,有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工程总指挥在与苏联专家告别时说道:“你们走了,中国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会按照计划进度让1号机组在今年年底(1960年)转起来发电。”苏方专家组长听后说:“那就让上帝保佑你们吧。”
    这样一段在今天看来颇为励志的对话,放在当年却是工程建设者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不过,最终经过时任北京市相关领导以及电厂建设者的努力,在1960年的年底,高井电站还是实现了工程总指挥曾许下的“转起来发电”的誓言。这也就是此前提到的1号机组1号炉成功启动。
    此后,经过1965年和1968年等几次比较重要的建设,到1974年10月,高井电厂共安装6台100兆瓦燃煤机组,其中3号机组为我国第一台100兆瓦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
    时间很快步入上世纪90年代。当时依旧隶属于石景山发电总厂的高井电厂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生存发展难题。加之当时电厂长期缺乏投入,设备陈旧,安全生产也受到严重的威胁。面对汹涌而来的国企改革潮,高井电厂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最终,在1996年7月,高井电厂从原石景山发电总厂运行体制中分离,重组进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高井电厂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重组进入大唐国际后,高井电厂在整治设备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使电厂能够适应首都电网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到既能够满负荷稳发,也能做到50%以上的深度调峰,做到高峰顶得上,低谷压得下,设备健康状况良好。由此,高井电厂逐渐成为北京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电源点之一。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