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8-14
2014-08-14 第B06版:中国VC/PE评论 大 | 中 | 小 

循序渐进“中国版”募资轨迹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155
宋绍奎

    曾几何时,眼红于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短期超高投资收益,大量非理性资金涌入市场,“期限错配”+“风险错配”构建了一个注定破灭的全民PE神话。在无限风光的背后,万余投资项目滞留机构手中,大量赶潮流而成立的投资基金站在股权投资舞台的边缘摇摇欲坠,而退出业绩的尴尬进一步加剧了募资市场的无奈。
    中国式股权投资模式和欧美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在价值投资之外,能否抓住国内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红利的机遇是考验各家投资机构管理团队实力的关键所在,在此期间能否有充沛资金保障恰恰是实现管理层投资战略的核心之处。投中研究院认为,就国内募资市场特点而言,针对不同募资阶段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表征:
    ——首批募资“靠刷脸”
    此时国内募资市场处于起步状态,与国外市场相比有着明显差异:资料显示,在欧美成熟VC/PE市场中,养老基金、FOFs、大型企业财团等机构投资者是最核心资金来源;而在我国,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早年间机构投资者稀少,在国内最为活跃的LP是苏、浙、沪、晋、粤、京等地区较为富裕的高净值个人。
    这种情况下,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核心团队在LP群体中的信任度,对于很多机构而言,核心团队的一通电话之后大多可完成初次募资的计划。
    ——次批募资“拼关系”
    随着募资市场日趋升温,早期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诉求,能否借助机构投资人、第三方服务机构扩充实力是重中之重。
    近四、五年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陆续放开对参与PE投资的限制。从资金体量上看,这为中国PE市场注入数千亿的资金规模,但实际上由于传统体制束缚、保险机构特殊考核规则以及国内PE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如此大体量的资金池开放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股权投资机构全面推进机构化募资的目标并未实现,只是在局部市场中得以展现。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众多VC/PE机构除了依靠核心团队的人脉资源外,高薪聘用募资团队的探索也不断提速。其中,协作式募资套路颇受投资机构青睐,在自身直接募资渠道之外,借助第三方渠道已是绝大多数投资机构募资的必经之路。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进化,第三方合作机构向上游渗透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为了加强风险控制和提高收益,第三方机构在严密保护LP资源的同时逐步向产品设计领域渗透,其与PE机构的合作变得越发微妙,部分过度依赖银行渠道和理财机构渠道的VC/PE逐步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压力。
    ——当前募资“看业绩”
    对于投资者而言,收益回报比率是表征其前期投资决策的绝对标准之一。而目前,大部分投资机构经过第一轮基金清算期,这虽然无法表征该团队未来潜在投资业绩,但至少可以作为对其既往能力的有效判断,使得用量化指标考核投资团队实力已经有规可循。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