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9-02
2014-09-02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用好“桑塔纳启示”

作者: 宋时飞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82
编辑部时评

宋时飞

    近日,一位资深能源专家打了个比方:“出口1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这不禁让人想起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句话——“1辆桑塔纳能换差不多1000头猪”。
    前后相隔30载,却都以桑塔纳作喻,既属偶然,也有必然。与改革开放进程大致相伴的桑塔纳,为这不平凡的30余年写下鲜活注解。今天看来,桑塔纳更似一把标尺,能够很好地丈量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
    一定意义上讲,桑塔纳在华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放史。德国大众的制造工艺和零部件,让中国汽车界在家门口领略到了什么是“世界级”。此后二三十年,以桑塔纳为代表的一批轿车,以及追赶大众公司脚步来到中国的更多全球车企,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主角”,并见证了我们由汽车进口国到产销大国,再到出口大国的转变。
    作为国际投资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看重市场,更看重趋势——哪里是成本的洼地,哪里有成长的市场,它们就会在哪里高效率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汽车巨头“六大三小”齐聚中国,就是极好的一例。不过,没有终古不移的优势,近年来,我国经济传统竞争优势有所弱化,单纯依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支撑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越发逼仄。许多跨国车企又把步子迈出中国,找到综合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汽车工业而言,加快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愈发紧迫。
    这初看是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的问题,实则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还不到位。桑塔纳来到中国后,有两个关键性变化,一是国产化率“咬着牙”迅速提高,二是衍生车型“变着脸”涌向市场。二者归并起来,清晰地呈现出“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但与此同时,业内外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样的路径更多体现在合资企业里,与跨国车企合作多年的本土企业,始终未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对产业的主导权也非常有限。
    桑塔纳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本身,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发展现代工业,关起门来搞肯定不成,但若打开大门后长期短于核心技术,恐怕也不成。桑塔纳之得,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复制和推广;桑塔纳之憾,已在高铁、核电等领域得到弥补,它们有个共同点——咬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不放松。
    随着全球生产体系的调整变化,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含量,更多汇集在以研发和营销为代表的“微笑曲线”两端。这就决定了,创新驱动这门课不能缺失,“中国创造”、“中国营销”两张牌必须打好。
    新形势下,除了衡量对外开放、自主创新,桑塔纳还可用来把脉供给管理。桑塔纳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效对接了供需,特别是以供给撬动了需求。一方面,以桑塔纳为代表的一批轿车,携世界汽车巨头扩大市场、摊薄成本的目标,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出现在合适的地点,有效满足了中国人的阶段性汽车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桑塔纳的一系列后续衍生车型,又展现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独特魅力。
    虽然事易时移,但毕竟事异而理通。“十三五”期间,在通过供给创造消费、借力供给效率提高来扩大消费的过程中,“桑塔纳启示”或许越来越重要。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