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9-25
2014-09-25 第B06版:资讯 大 | 中 | 小 

双驱动四治理:宁波全力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作者: 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6444
    
    
    
    
    
    
    宁波,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全市陆域面积981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享有“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的美誉。改革开放35年来,宁波把握改革开放机遇,成功实现了向经济大市、现代都市、国际大港和全面小康的跨越,成为国内颇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十二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双驱动四治理:宁波发展战略的新取向

    发展战略,是一个城市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安排,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特色,是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中央、浙江省委要求,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发展战略的统筹谋划,立足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资源禀赋,牢牢把握港口资源这一较大的优势,把港口优势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思想,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先后提出“六大联动”、“六大提升”等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引领推进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向前发展,2010年12月9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了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六个加快”的战略决策,2012年2月25日,中共宁波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六个加快”作为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到2016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为深入实施这一战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2013年12月30日,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宁波市委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即大力推进改革驱动、创新驱动,狠抓生态治理、城镇治理、社会治理和软环境治理,作为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实现“两个基本”目标过程中全力突破的重点,也是新时期的战略新取向。
    以“六个加快”为引领,以“双驱动四治理”为取向,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翻开新的篇章。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28.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2.8亿元,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34元。

改革驱动: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是推动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开放前30年,宁波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等,在民营经济发展、资源要素配置、开放合作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大胆改革创新,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试验窗口。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标、路线图,特别是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卫星城改革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为新一轮发展注入动力,为再创新优势提供制度保障。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出台《关于简化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环节和流程的实施办法》,累计下放市级行政审批权限200项左右。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中心体系,推行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基建项目联合审批流程及运作机制,大大缩短审批事项的实际审批时间。
    卫星城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实施《关于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卫星城“小政府、大服务、低成本、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财政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有序运作,镇均下放近300项行政审批权和400项行政处罚权;财政结算体制全面建立,实现税收超基数分成和税费返还;投融资功能不断增强,普遍成立或重组城镇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镇均融资余额达8.24亿元。近三年,8个卫星城市试点镇GDP年均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6%,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实施。下发了《宁波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28项政策措施。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物流、金融、贸易等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2013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110.8亿元,增长8.8%,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40.2%提高到43.6%。港口物流体系、现代营销贸易体系、现代金融支撑体系和创意设计产业体系等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航运交易所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宁波通商银行成为首家由外商独资银行重组改制的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丰创意广场入驻企业上百家,预计设计产品产业化销售规模超过50亿元。

创新驱动:增添产业升级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也一直是宁波的城市追求。2012年的中共宁波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1月13日,中共宁波市委专题召开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成为指导宁波“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抢占发展制高点,超前谋划创新大平台。立足宁波产业发展基础,把握未来世界产业发展趋势,2013年,市委市政府专题进行了研究,印发《关于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决定》。根据规划,科技城规划总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建设,着力形成“核心区+延伸区+联动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力争用20年时间,集聚一批新材料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培育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建设一批创业创新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全球主导权的新材料细分行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高端资源集聚区,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成为生态美丽、宜居宜业的智慧新城区。
    实施“3315”人才计划,构筑人才新高地。人才特别是高端创业创新的人才和团队,一直是宁波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软肋。针对这一现状,2011年,宁波正式提出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即用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波创新创业,力争其中30名列入中央“千人计划”、300名列入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00名列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新增海外创新创业人才5000名。截至2013年,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45万,近10年人才年均增量超过14%;海外高层次人才接近4000人,近5年增长了3倍多。除此之外,所引进人才共创办86家企业,吸引风投资金2.1亿元。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石和先导,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与之相对应,宁波新材料创新资源丰富,集聚了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近年来,宁波围绕创新载体建设、企业培育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等方面,多措并举,助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科研实力和产业优势不断凸显,涌现了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先后被批准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2013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了1000亿,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规模居全国7大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领先地位。

开放带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服务国家开放大战略的需要,也是深度融入全球化、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必由之路。2013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破千亿,达到1003.3亿美元,其中进口346.2亿美元,出口657.1亿美元。
    推进国际强港建设,打造一流国际开放门户。2011年,宁波市发布《宁波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通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等十大工程,努力实现宁波港口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2013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9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77.2万标箱,箱量排名居大陆港口、世界港口领先位置。目前,宁波港已建立航线230多条,其中远洋干线110多条,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一体化集疏运网络。
    发挥政策优势,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建设成效显著,在吸引外国投资、促进高端产业发展,尤其是推进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宁波保税区于1992年经批准设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区多园”的创新型发展模式。2012年,宁波保税区获得相关部门授牌,成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梅山保税港区则是中国第五个保税港区,也是浙江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依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卓越的区位优势,梅山保税港区相继吸引了马士基、中外运、DHL等全球航运物流龙头企业进驻。
    强化贸易改革创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拉开序幕。2012年,宁波市成为全国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5个试点城市之一。2013年,海关总署正式批复宁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目前,宁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区域已覆盖我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宁波保税区作为宁波市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的主要平台,还与全球知名电商企业阿里巴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天猫国际的海外商品都将选择“保税通”作为其进入中国的入境渠道。此外,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的电商企业也相继入驻保税区。

社会治理:全面提升民生福祉

    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优化设施布局,突破热点难点,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动生活品质提升步入快车道。
    积极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充分就业城市为导向,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强化就业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2012年实现充分就业县(市)区全覆盖,全市100%的社区、98.4%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健全欠薪维权长效机制,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1729元、20534元,3年年均分别增长11.4%、12.9%,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121缩小到2013年的2.031。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动医改各项政策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开展。“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等级医院数量(包括三甲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领先地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提高到93.4%,主要控制性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60.6%,居全省前列;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385张,占全市的12%;居民期望寿命增至80.3岁。
    社会保障网络进一步完善。调整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政策,养老保险费征缴比例和全省接轨。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工作取得进展,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4.3%,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2%,其中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5%,实现大市范围社保卡医保就医结算“一卡通”。
    突出便民利民,社会管理亮点频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宁波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2012-2016年)》等政策文件,强化基层综合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减负”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度整合基层政法综治、党员服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等部门力量,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区(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市111个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达到规范化要求,建成社区(村)公共服务中心2873个,全市78%以上的城市社区和所有建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行政村均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

生态文明:积极回应群众新诉求

    顺应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视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狠抓生态治理,生态理念进一步树立,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努力创建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新家园。
    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强化对市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统筹谋划,努力构筑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修改,启动了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和修订,科学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制,深入落实生态功能区划要求,严控项目环境空间准入,深入推进功能产业园区规划环评。
    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出台实施《宁波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2011-2015)》,城市“禁燃区”建设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顺利推进,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管网建设顺利。十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顺利开展。截至2012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8.2%、5.88%、8.86%和6.90%。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领域,大力推进循环发展。可再生资源回收和绿色农产品基地、镇海炼化资源回收、宁海国华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国家示范点工作积极开展。实施“365”节约集约行动,建立健全节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公共消费绿色产品补贴政策,鼓励民众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积极开展“四大清洁行动”,深入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十大行动。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三治理一提高”、“四边三化”、“双清”等行动。大力开展城乡河网水环境整治,高度重视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治理。由32位市级领导担任省级河道及部分乡镇重要河道的市级河长。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8.75个百分点;公益林建设面积达33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2%;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8个。
    (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