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11-01
2014-11-01 第A02版:评论 大 | 中 | 小 

鼓励新业态留意新问题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68
一周宏观经济述评

李杨

    本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会议指出,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与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民生。不过问题在于,扩大消费除了增加有效供给,引导需求终端外,相关的法律政策、体制机制配套至关重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那些对外向型经济依赖较高的城市,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出口转内销”、振兴国内市场的转型目标,但遗憾的是,随着后来企业出口形势略有好转,不少当年的“口号”也逐渐淡出。
    一位学者曾撰文关注中国的内需市场,他认为,扩大消费除了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保体系外,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既要研究如何生产出让消费者愿意掏钱购买的产品,也要研究如何布局商业网络,把这些产品输送到消费者面前。例如,可口可乐在农村市场已经随处可见,相较而言,国内企业有没有这种能力和干劲,将自己的产品送下乡?
    要实现这个目标,便意味着许多环节都需要企业“亲力亲为”。这不同于那些只接单做出口加工的企业,只需要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按照要求生产出产品,通过国际销售体系,便可将“Made in China”卖往全球市场。要启动内需,则需要自己建立一套这样的体系——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科技研发、组织生产到创立品牌、拓展渠道、管理客户等各个环节,恐怕多数企业都需要选择性“补课”。
    企业要建立并完善这一套系统,一方面需要自身努力,另一方面则需要一个成熟的商业环境,需要法治保障。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意味着,未来有望通过法治建设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加健全的法制环境,给企业稳定的政策预期性,并从政策上破解一些现实约束。例如,产品运输不够便利、物流费用过高、地方保护壁垒难以打破、产品进入卖场高昂的“入场费”等等。同时,企业也要增强自我约束,因为任何违法、违信行为,都有可能要付出比以往更高的代价。
    而作为消费者,笔者近期的两个消费体验,也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一些问题。一则是发生在网络购物领域的“新鲜事”。今年以来,笔者几乎每隔几周就会收到莫名其妙的快递——拆开里面是空的,快递单上的联系电话是空号,发货地址也无法查询。求助百度后,发现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原来这是网络卖家“刷信用”的一种方式——只要有可查询的物流单号,就能产生一笔“合法”的销售记录,提高店铺信誉。近年来,网购对于快递等上下游行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只是没想到,每天竟有这么多“空单”运转在路上。
    另一则发生在信息消费领域。国庆过后,笔者通过有线电视在线点播频道,付费购买了一项包月服务,可还没看到半个月却发现,所购买的节目无论是种类还是集数均大幅缩水——以前有好几页的节目内容,如今只剩下一页,且每部节目均只有4~5集可供播放。致电客服后,得到的答复令人颇为不满:系统正在做调整,已扣点播费用不能退还。一周时间过后,系统不仅没有任何改善,再次致电客服时,却被推销其他频道的付费服务。不知道消费者遇到类似的遭遇,下个月是否还会选择订购?
    扩大消费,我们鼓励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但面对这些新消费热点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不加以及时关注和解决,对消费扩大和升级的消极影响也是可见的。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