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1-17
2015-01-17 第B08版:医疗与保健 大 | 中 | 小 

雷人的必不是雷锋

作者: 陈禹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087
    
    
陈禹安
 
    在雷锋告别人世五十余年后,又一位“雷锋”出现在人们面前。但这位“雷锋”的亮相方式却颇为雷人。
    这位“雷锋”的真名叫张艺冬。为了让自己在外貌上更像雷锋,他在一家整容机构的赞助下,免费做了3次整容手术。此后,他又在网上发布了一系列最新拍摄的“雷锋照”——身着雷锋式军装、斜跨书包、手持仿真枪,所有动作都模仿着雷锋的经典照片。而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明确表示:“今年3月我将去雷锋墓前,唱一首《父亲》,献花圈,磕头,认雷锋当干爹。”
    张艺冬自称这样作秀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身影响,以便更好地做社会公益事业。如此看来,他的出发点和目的倒是和雷锋精神相吻合的。但他的雷人做法却备受争议。面对非议,他坚持己见,毫不动摇,甚至将自己的实名微博的用户名改为“雷到底张艺冬”。
    很多人都认同莎士比亚的名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社会大众究竟该不该接受这样一个行为夸张、言辞高调的雷锋呢?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众声喧哗的娱乐化时代,似乎一切都淹没在毫无底线的口水大战中。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名著《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话语权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似乎应该宽容并接纳这样一个雷人的雷锋的存在。但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头脑中的社会认知仅仅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而无法做到全然的客观真实。虽然社会上关于雷锋真相也有一些争议,但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雷锋却是一个得到集体认可的主观感觉上的雷锋。而且,人们还不断地将自己的美好想象、美好期望都投射到了自我意识以及集体意识中的雷锋身上。
    从而,我们必须看到,对于雷锋这个已经被大量注入社会主流价值及情感寄托的标签人物,一万个人眼里其实只有一个雷锋。这就是低调而亲切的雷锋;这就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这就是必须与大众期望相符合的雷锋。
    我们不否认张艺冬对雷锋之爱的真挚,我们也不否定他以雷锋为榜样做好事的真诚。我们更不能苛求他必须表现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他,即便在这“眼球为王,口水纷飞”的时代,“过犹不及”的基本认知定律依然有效。越是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距离真正的雷锋精神就越远,也就越不能成为真正的雷锋传人。
    所以,我们的善意忠告是:雷人的必不是雷锋,暖人的才是雷锋。
    (作者为心理管理学专家)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