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14
2015-03-14 第A04版:两会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黄三角”:生态之辩,发展思变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58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杨 侯帅

    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是“黄三角”发展的两条主线。作为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于2009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从“黄三角”规划之初,该区域就在“高效”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饱受争议。新常态下“黄三角”又将有何机遇和挑战?或许我们可以从东营这一“黄三角”的核心地带、前沿阵地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找差异化精准发力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不来高端要素,支撑经济转型的产业也就发展不起来。”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山东省东营市市委书记申长友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对于“黄三角”生态之辩,他在推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早已深刻认识到,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既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叶振宁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平衡高效“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欠账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申长友也告诉记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生态之“辨”,必须要求“变”。“有动作方有出路。一方面,对于传统产业坚持环境友好型,并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编制出台东营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宏观引领,加快培育延伸“石油化工”等10大循环经济链条,着力提升循环经济水平。”
    那么,这种求变寻突破的做法为东营带来了什么呢?记者从申长友那里了解到,2014年,东营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全都达到控制目标,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6.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而这些绿色数字的背后并未“拖后腿”。2014年,东营市GDP实现34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06.2亿元,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940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56元,增长11.2%。
    “东营市产业发展思路既有地方特色之处,也有共性一面,有很多地方值得‘黄三角’其他城市借鉴。”叶振宁告诉记者,“黄三角”区域存在很多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如,生态产业,尤其是可以抓住环渤海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找准差异化的市场,精准发力,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统筹产业布局与各方关系

    早在2012年,申长友就曾表示:“身处‘黄三角’重要位置的东营必将以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的神奇魅力,成为中国东部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申长友告诉记者,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东营面临的最严峻最现实的挑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他以胜利油田为例为记者解释道。
“目前,胜利油田原油产量已由最高年份3355万吨下降到2778.36万吨,胜利油田已进入后稳定期,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减弱。”申长友告诉记者,此外,胜利油田油气产品95%以上运往外地,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仍较突出,“致使东营市至今未能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形成大的深加工产业链”。同时,胜利油田在开采过程中,不仅勘探、钻井等对土地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及农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和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
    一方面,产业需要升级,拉动经济,一方面,生态基础脆弱。其实,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成陆时间短,国土整治历史欠账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海岸防护体系不健全,极易受自然灾害侵袭,海岸蚀退较重,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黄三角’区域有许多地方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或生态脆弱区。”叶振宁提出,基于此,应根据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好产业布局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要科学应对生态安全问题,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地缘优势有助抓住时机

    “黄三角”生态脆弱,但区域优势明显。然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推进,有一种担心认为,环渤海经济圈概念逐渐“褪色”,“黄三角”地区会被边缘化。
    “‘褪色’?没有可能,只会‘增彩’。”申长友对记者表示,“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离不开周边地区,乃至更广大地区的支持。而周边竞争也是一种机遇。”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申长友透露,首都经济圈、环渤海发展规划纲要正在编制。“由于黄河三角洲的地缘优势,其地位不仅不会被边缘化,反而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
    申长友从地理位置上为记者分析道,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是山东省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使山东省更加紧密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进一步强化山东省与环渤海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进程,增强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也会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还将进一步密切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要素在两大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拓展两大区域合作空间,推动两大区域发展改革在更高层次上对接融合,进一步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不会褪色,‘黄三角’地区也不会被边缘化。”叶振宁同样认为,“黄三角”不仅不会褪色,相反,“十三五”,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可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升级版,届时,“黄三角”地区将是投资的热土、发展的高地、开放的前沿。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必须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准确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协调区域内部联合,处理好与周边经济区的关系。”申长友对记者表示,只要“辩”中求“变”,“黄三角”就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