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14
2015-03-14 第B06版:人口与就业 大 | 中 | 小 

新常态下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再快些

作者: 龚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717
龚清

    时至今日,收入分配改革作为每年两会关注热点,已非简单的老生常谈能予概括,而是年年有新意,回回见新招,2015年两会,“中等收入陷阱”首次进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词窥真义,一词见端倪。经济新常态下,“中等收入陷阱”不过是收入分配格局中不和谐的冰山一角,更难忽略的是,种种官方报告里的数据与结论,契合公众对于自身收入的个人体验,二者共同勾勒出当下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性与艰难度。应当看到,除了刺激眼球的企业高管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数值,还有更多结构性的收入分配问题难以破题。由此,收入分配改革已不能够是简简单单的字面口号,而是到了应该大刀阔斧,将一系列政策“棋子”落地的关键时期。
    一句话,新常态、新作为,收入分配改革已不能再等。且先看基尼系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早已达到警界线:基尼系数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2014年为0.469,现在有可能更高。与此同时,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悬殊带来诸多社会问题,特别体现在社会关系恶化一环。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这一段时间,我国恶性极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农民工讨薪惨案、白领猝死事件、职工跳楼等恶性事件,从深层次上求源,都是收入分配不公、公平正义缺失造成。
    再看经济发展动因层面,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转型归根结底是要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消费是内生动力的主要方面。而消费始终无法根本性启动,根源还在于分配制度不公造成的收入悬殊使得有钱者消费所占比重不高,需要消费者又无钱消费,最终扼杀的是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掣肘的是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层面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都极为迫切。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直以来,收入分配改革都比其他领域的改革来得更加广泛而复杂,这也是其步履蹒跚,未大规模“落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包括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增量改革,更有敏感而阻力巨大的存量改革。它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也触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在此之上,可以说当前,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进行改革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勇气和决心破除固有不公的利益输送链条,将其强力推进,落到实处的问题。
    所幸,过去几年中,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其一是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从2008年的3.3倍下降到2014年的2.9倍。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与改善收入分配相配套的强化民生的政策措施,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增加。
    然而,虽有成果显现,对于未来改革征途仍不可失掉理性:虽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收入差距仍处在高位水平上;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亟待建立全社会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而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率会下移一个台阶,居民收入也会相应地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居民收入差距会出现什么变化?是会扩大还是缩小?尚且都是未知数。
    毋庸赘述,收入分配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首先,稳定就业应该是重中之重。其次,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支出的部分要保持稳定增长。在经济增长减速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挤压民生支出的原则。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2014年“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这为我们的收入分配改革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
    要进行改革,要大刀阔斧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收入分配改革从坊间话题提升为公共决策,公众的热切期待无须赘述,诚望上述寄托各界良多期待的改革宏图,能用有效举措切实回应社会成员的核心诉求。毕竟,直面社会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合理格局,不仅事关个人生活体验,亦为社会公平正义之所系。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