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28
2015-03-28 第B06版:人口与就业 大 | 中 | 小 

用工荒到底是什么“荒”?

作者: 龚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65
龚清

    目前,用工荒正日益为公众所关注。
    研究表明,用工荒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每到二、三月份,大批务工者一去不返,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空档。没有人,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相关产业链、行业一并受影响,有企业甚至面临闭门歇业的危险。一时间,用工荒成为企业家、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十分忧心的问题。
    而时至今年,用工荒更是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同样出现用工荒,还有报道称,有的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荒”至如此,令人咂舌。然而更值得探究的是,用工荒究竟是怎样一种“荒”,是农民工这样的劳动力总体供给缺乏,还是结构性缺乏?
    对此,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还有1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于转入非农产业,根本上不存在用工荒,缺的是低薪、处于最佳人口红利年龄的农民工。也有学者认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具有相对高素质的工人,但很多农民工的素质不达标,出现结构性矛盾。
    学界观点不一,公众更添质疑。然而,河流都向源头,问题总有症结。要理清和破解用工荒问题,笔者以为,首先要从现象溯源,摸清根源所在。
    从宏观视野来看,用工荒问题的出现,更多的缘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往,我们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加工制造类企业),依赖的是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在“世界工厂”格局中,很多企业一味追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是,随着经济结构、市场格局的变化,那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已经逐渐丧失。
    其次,用工荒的出现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时下,国民的人口素质、权益意识远胜以前。特别是一些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而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义务教育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这群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意愿会减少。在此情况下,农民工原先做的工作,有可能大量地被其他人填补,比如大学生,就像欧美一些国家,大学生毕业后端盘子、当清洁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当劳动力资源结构配置出现问题时,市场实际有一只无形之手在调配资源,当市场中初级劳动力紧缺,出现供不应求时,这样的劳动力自然会金贵起来,可能会出现初级劳动力比中级甚至高级劳动力更值钱的情况,就像现在出现大学生的起薪还不如农民工高的现象;当然也会出现中级甚至高级劳动力市场饱和,向初级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工荒更多的算是一种“结构荒”,这里面仍然摆脱不了对身份、对职业、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和歧视,从而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以至于出现企业招不到工的“荒”现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还应注意到,劳动者们正在觉醒。这不仅仅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利益渴望。如前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长壮大。他们拥有独立的判断,拥有权利意识,希望企业能够为自己购买五险一金,希望自己所在的企业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可以预期的升职空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稳定,能够养家糊口、安居乐业。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用工荒也可算是一种“权益荒”。而破解用工荒难题的方法之一便是提高“中国工人”的各方面权益。企业既要为他们提高工资水平,还要为他们购买各种保险,更要为他们提供上升和发展的机会。
    用工荒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应对这么简单,更需要国家层面应对。在劳动者成为卖方市场的时代,在对尊严和权利更自觉更敏感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崛起的时代,政府投入应从主要投向物转到主要投向人,投向人的收入和保障福利,投向人的尊严和权利,投向平等公正的就业价值理念,投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向教育和文化,等等——如何作为,无疑值得各级政府与全社会思考。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