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28
2015-03-28 第B07版:教育与文化 大 | 中 | 小 

我的印度初印象

作者: 张文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741
     张子麟/设计 张文娟/供图
    张子麟/设计 张文娟/供图
    张子麟/设计 张文娟/供图
    张子麟/设计 张文娟/供图
    张子麟/设计 张文娟/供图
编者按

    在研究问题做横向对比时,我们往往习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作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行者和相对成熟者,它们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但欧美之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重要的一极,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中国经济导报教育文化版面近期将陆续推出一系列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观察报道,这些关注不仅局限于我们视角中的它们,也包括它们视角中的我们,印度即为第一站。

张文娟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会想到去印度?这是一个经过略微思考的偶然选择吧。
    在国内做了9年的专职公益律师,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读了一个LLM(法学硕士)学位。接下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回国应该机会很多,毕竟国内正进入法治建设的新时期,而自己在公益法领域已积累了9年。但另一方面又在想,全球化背景下,自己可否有其他的公益人生体验?
    在哥大读书期间,感触较深的是,大多数关于中国的英文研究资料,是由国外学者写的。虽然这些学者努力地了解中国,但是,总感觉接地气的本土视角没有被传递出去。
    于是,自己就劝说自己,到另一个国家工作生活体验一下吧,也算丰富人生了。到什么样的国家呢?若想更有趣的话,还是应该选择发展中国家。恰巧印度有这样一个新兴大学,以建立国际化法学院为目标,正广泛引入国际师资。因为其校长对中印之间的交流有浓厚兴趣,且非常期望有中国籍教授加入。机缘巧合,就做了这样的选择。

安全与雾霾

    我的印度初体验是从签证开始的。那是一段非常波折的经历,具体如何波折,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总之,先后在纽约和北京两次申请,历时4个月的申请等待,总算拿到了6个月的工作签证。
    临行前,所有没来过印度的人,对我的叮嘱是一定注意安全。决定来印度后,也开始留意报纸,似乎女性安全是个大问题。于是,在订机票时,特别希望能订一个白天到达的,可事实上,似乎没有这样的航班。两国首都之间,直飞的航班很少,且落地时间都不好。最后选择了香港转机的国泰航空,到印度也得晚上九点多。从航班安排也能看出,两个国家在交流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那些来过印度的人,他们的叮嘱则主要是关于食物和水安全。有个外国朋友告诉我,她老公在印度路边小摊上吃饭后,上吐下泻,至今他们也不敢带着孩子来印度,因为美国孩子有吃了东西舔手指的习惯。也有外国朋友给我支招,说水至少要烧开两次,这样喝才安全。
    带着忐忑和不安,在香港机场转机时,便在同机华人中提前开始了“调研”和夜间降落的应对准备。沟通后有三大发现:一是台湾人比大陆人多,二是大陆人中几乎全是华为的员工,三是他们对我的安全顾虑有点不以为然,但对水的问题深以为然。最后一点对我很有帮助,我在飞机上连喝几杯水,打算顶整个晚上。
    飞机按时降落。入境手续虽然有点磨蹭,但也不像入境美国那样排太长的队,行李提取也算快。
    出来时已经十点多,接机的人都举着牌子,我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有点慌,给大学负责联系的人打电话,说是已到,后来才知道司机到国内到达处接我了。服务不专业、不用心,对这个国家有了初步感受。一通协调后,还是接上头了。遗憾的是,司机不会说英语。虽然他举着我的名字,但已是夜里12点钟,出于安全考虑,我还是决定再用昂贵的移动服务给大学负责联系的人打电话,让他联系司机,然后,我接电话确认。大学那边很快联系到司机,司机把电话给我,确认是这个司机后,就跟他上车前往大学所在的城市——Sonipat。
    虽然已是深夜,新德里似乎还相当热闹。看上去,新德里中度雾霾天,一路上满眼都是在建建筑,有点大约十几年前北京的感觉。从机场到Sonipat,路两边的风景实在不咋地,可以用灰头土脸来形容。大约用了一个小时到了大学,已是当地时间凌晨1点多,也就是北京时间夜里快四点。
    早上起来转了转,校园就像一个大公园,建筑少,余下都是绿化。唯一郁闷的是,空气不好,轻偏中雾霾,让那些花和树失去光泽。来之前,网上搜索的结果是新德里污染比北京严重几百倍,来之后发现,这儿空气
虽有污染,但是好像不比北京严重,毕竟工业化发展刚起步,也许再过五年能赶上北京。印度同事说,德里雾霾严重,Sonipat是农村,不是雾霾,只是雾。哎呀,雾和霾咋区分呢?儿时还有雾的概念,长大了就只记得霾了。印度同事也解答不清楚。但经过这段时间观察,发现中午太阳出来之后,空气就清亮了,难不成这就是雾和霾的区别?

素食与牛奶

    去食堂吃饭,才发现,学校诺大的食堂,一年365天纯素食,唯一的例外是提供鸡蛋,印度人视牛奶为素食,但鸡蛋不是。打听后才知道,学校捐助者Jindal家族是素食主义者,不主张杀生。后来也出去吃过几次饭,听说Haryana州大部分都是素食主义者,估计是宗教信仰的缘故,素食餐馆很普遍。
    就这样吃了一个多星期,有一天,有个同事要走,几个同事凑到一块儿送他,叫了点外卖,里面包括鸡肉。有八天没吃肉了,终于可以饱饱口福。吃了一点,好像也没感觉多好,反倒思念起简单素餐。在跟家人视频聊天中,家人说我瘦了,但是脸色比原来好看了。心想,那就喜欢这简单的素食生活吧,最多早上加个鸡蛋,晚上加点奶。不过,这一点没有坚持下来,因为家人来印之后,我们就搬到了分给我的房子里,有了厨房后,不自觉的回到了原来的饮食方式。
    在印度生活,比较满意的是奶制品。刚来时买牛奶,看到盒上写着“world best milk”,心中暗笑他们忒能吹。现在想来,作为广告词,也说得过去。印度的牛奶是比较让人放心的,牛奶、酸奶的质量很不错。酸奶是原味的,固体化的,加蜂蜜或果酱拌着吃超好。牛奶有盒装的,也有杀菌过的袋装鲜奶,还可以直接从奶农那里订每天现挤出的鲜奶——飘着牛油,不过得回家煮熟再喝。牛奶和酸奶的价格跟国内比要低1/3。要是喝现挤的,一天1升,一月也只要80元人民币。为了鼓励摄入奶制品,政府还补贴奶站,奶站的价格比外面低20%。我们家到印度后,奶制品摄入量比国内大了许多。
    为什么印度奶制品让人比较放心呢?我猜,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牛在印度教中是他们的神,应该不能像国内那样随便乱喂东西。当然,吃到牛肉也就不是件易事了。在印度教里,杀牛是犯罪。要想吃到牛肉只能到穆斯林社区去买,对老外而言,是很不容易找到的。不只奶制品,印度食品总体比较让人放心。比如说有机鸡蛋,蛋黄很纯正,每个价格1.2元人民币左右,不算特别贵。这儿的洋葱、胡萝卜等味道不错,孩子在国内几乎不吃胡萝卜,在这儿,我们每天给他带的午餐里加一份生切的胡萝卜,每次都全部吃完。不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空气等污染的扩散,食品安全也将成为印度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比如,现在我们这些外国教职工一般都不敢吃这里的鲜河鱼,因为水污染已经很严重。老妈不相信,买过一次,结果吃了不舒服,只好把剩下的扔掉。

低效与无序

    来了几天后,在两个台湾同事的指导和陪同下,总算离开了校园。跟她们一起租车两小时,花费600印度卢比(约60元人民币),去了趟最近的肯德基,然后又去了肉店,最后去地摊儿买菜。不出去不知道,一出去才见识了这儿的脏乱差,原来大学是个世外桃源。印度人开车太没章法,出去一会儿,眼见一个摩托车就撞上了小轿车,真是躲都躲不过。物价算起来比北京略便宜些。
    尽管英语是这儿的官方语言之一,但走出校园后,发现在这个小城镇,会说英语的人太少了。即便在大学,低级雇员说英语的也少,保安、招待所的服务人员,都不说英语。难怪台湾妹妹猛学印度语。大街上女性很少,以男性为主,他们看到女性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让人很不舒服。
    对这儿的低效率,也有一些感受。我被告知,办一张银行卡需要45天,所以,在头一个多月里,我拿不到工资,只能向财务借钱用。有个美国同事告诉我,他到当地派出所报到耗费8小时(这是印度规定,外国人到印度后,需要到居住地警察局报到)。同事们聊天时,印度人抱怨英国人给他们留下了一个低效率的官僚体系。美国人反问印度人,你们独立多少年了,67年了(1947年独立),不喜欢为什么不改掉它?
    金砖五国目前已经去过3个,现在就说说我对它们的直观印象。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了,了解与否自不必说;南非到过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有个短暂之行;这次又来到印度。第一印象上,从空气质量、民众秩序意识(主要看开车)和大众服务水准(酒店)上看,南非更接近发达国家;从交通上看,新德里可能排北京后。一般外国人在这里是不敢开车上路的,摩托车、三蹦子、大卡车、小轿车,看谁会钻空;空气质量方面,德里跟北京好像半斤八两;服务上,这儿的人也热情,没有轻易“甩脸子”的毛病,但让人受不了的是不用心,干活不利落,如果自己操心不到,就容易吃苦头。
    以上只是一种初印象,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了初体验和深入了解之间的差距,也愿意继续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观察。
    (作者为金德尔全球法学院副教授、国际合作助理院长、中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