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5-07
2015-05-07 第B01版:发展 大 | 中 | 小 
关注

十三五:“人口红利”问题最后作为期

作者: 张守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776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态势将变化不大,期末劳动年龄人口为9.18亿,仅比期初(2016年)少370万。从“十四五”期初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将以较快的速度减少,10年间年均减少870万,人口老龄化大幅提速,人口抚养负担将快速上升。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5》(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上述分析预测,该报告同时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十三五”的缓冲时期,未雨绸缪,突出重点,完善相关公共政策,在适度调控人口数量的前提下,超常规提升人口素质,下决心增强养老保障制度的积累功能,加快建立常住人口平等共治的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内生动力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从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到高龄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8%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之间的时期,是创新体制机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后准备期。如果国家政策缺乏前瞻性考虑,那么,当高龄社会到来时,就会产生经济不振、社会失谐乃至政治动荡。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历史和未来留给我们的时间和余地十分有限。

尽早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挖掘“制度红利”

    报告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从2010年开始逐渐消失,即使执行了“单独二孩”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这就意味着,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逐渐降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面对不断下降的潜在增长率不能有所作为。中国政府应该尽早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挖掘“制度红利”,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可以清除那些阻碍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制度障碍,从而提高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效率。这将是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改革措施进行的模拟,结果发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产生的“增长效应”非常显著,即使在长期条件下也没有出现改革的边际增长效应递减趋势。这与那些试图通过释放生产要素供给而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改革措施形成了明显对比。
    当面对“一揽子”改革项目时,政府应该更加关注“改革的优先序”问题。目前,经济学界对此的观点有“先易后难”、“达成共识先改”、“最小的一揽子改革”等。实际上,由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步消失,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会不断降低。为此,在讨论“改革优先序”问题时,可以将“增长效应”作为基本原则,选择和确定改革的顺序和具体措施。例如,逐渐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改革,改革金融体系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培训增加人力资本,逐渐从“单独二孩”过渡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应在“十三五”时期将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

    姑且不论“十三五”及其以后的时期经济结构变化对技能会产生新的需求,目前高中及大学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仍然明显。以微观资料估算不同时期的工资方程发现,在控制了其他个人特征和劳动力市场因素以后,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劳动者获得的回报高出初中阶段教育17%左右。大学及以上教育的相对回报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增加而递减。
    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将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即便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下,仍然可以获得经济效率的改善以及较好的劳动力市场回报。报告认为,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应该超前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在“十三五”时期将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可谓恰逢其时。
    根据人口预测的结果,到“十三五”末期,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的总规模约为4812万人,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高中在校学生数约为442万人。如果对新增高中阶段公共教育投入保持在2012年的水平,即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投入为7776元,则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毛入学率100%的目标,累计所需的公共财政投入约为344亿元(2002年价格)。这意味着,整个“十三五”时期的公共财政投入水平大约相当于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1.5%。可见,即便考虑义务教育化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增量也非常有限。
    实际上,由于没有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高中教育萎缩的情况已经非常明显。这必然造成既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师资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