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6-18
2015-06-18 第B04版:资讯 大 | 中 | 小 

“6·18”与时代创新”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78
    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自创办至今,已历经了13届,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与其他数不清的科技类会展并无太大不同的交易平台,却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规模愈办愈大,影响愈办愈广,成果一届比一届更加丰硕?
    回顾13年来“6·18”走过的道路,每一个脚印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辉。
    13年里,这个世界的变化太大也太快了。当初,能“彰显身份”的“大哥大”在“光荣与梦想”中似乎没有陶醉多久,更为小巧功能也更多的手机便占据了市场,并成就了以“诺基亚”与“摩托罗拉”为代表的手机王国,紧接着,智能手机惊艳地轻轻一划,又使这个庞大的“王国”在顷刻间轰然倒塌;显像管技术称雄天下之时,液晶显示技术悄然崛起了,于是成功导演了“江山易帜”的业界大戏;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不但造就了“全民摄影师”的世界奇观,也使曾经风光无限的彩色胶卷业一时间风流云散……
    所有这些严酷的却又是令人鼓舞的现实都明白无误地警示着人们:一个社会,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创新的激情和创新的能力,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停滞,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黯然被淘汰出局。
    “6·18”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6·18”自问世之日起,就带着强烈的创新烙印。
    那是2003年,21世纪的帷幕刚刚揭开,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科技发达程度、企业普遍现状、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与现在有相当大的距离,项目对接,亦即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当代社会最关键也是最普遍的需求,“6·18”敏锐地抓住这个时代的课题,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把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基本元素融为一体的模式,构建成孵化“项目对接”的宽阔平台。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这个平台在创建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硕果累累,让无数企业受益,也让更多科技成果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6·18”自诞生之日起便植入了“创新”的基因。
    “6·18”当然关注并极力促进“项目对接”的每一个具体进程,但它更努力打造的是让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6·18”很早就提出“项目对接”永不落幕的理念,使“项目对接”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流动的进程,也使“6·18”每时每刻都面对实践中提出的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面临着“创新”的巨大鞭策。实际上每一届“6·18”都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从而在不断创新的努力中与时俱进。古代典籍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名句,正是“6·18”的写照。
    “创新”无止境。新一届“6·18”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一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它的巨大影响。互联网是时代的精灵,本世纪初,许多人还在为要不要上网,能不能上网绞尽脑汁,时到今日,烦心事已变成对越来越多的“低头族”的痛心疾首。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欢迎不欢迎,互联网正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甚至使你的期盼与梦想“一切皆有可能”。如何借助“互联网+”无限潜力,使“项目对接”跃上更高的层次,将是“6·18”面临的崭新课题。
    二是“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时代的崭露头角。大众创新是互联网“孵化”出来的最为激动人心的业界“新常态”,互联网使大众创业的边际成本大幅削减而边际效益极大提升,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和传统的商业模式,使得过去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无法想像的大众创新,变成了日新月异的现实。而尊重亿万群众可贵的首创精神,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一个创造者的梦想成为现实,这也正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健全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新的业态呼唤着新的创新。我们预祝,新一届“6·18”将以更加饱满的创新姿态,向时代交出满意的答卷。
    (文/黄奕谦)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