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3-16
2016-03-16 第A02A03版: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五大任务,任重道远

——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朱之鑫

作者: 张洽棠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055
    
    
中国经济导报前方记者|张洽棠

    “三去一降一补”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五大任务,构建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十分紧迫而重要。就以上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政协经济界别驻地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朱之鑫。
    中国经济导报:有钢铁企业人士表示,钢铁“去产能”已经到了“去高端产能”的程度,请问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如何看待产能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失衡交织的问题?
    朱之鑫:对于钢铁去产能已经到了“去高端产能”的程度,这句话我不太同意。去产能一定要注意分析一下哪些产能过剩,并不是说所有的产能都过剩,即便在过剩产能中,也有短缺的,也有供给不足的。例如,一些尖端武器的钢材,国内产能还是不足以满足全部需要的。
    同时,经济学里面结构性的问题比较多。从煤炭行业看,煤炭的生产能力总规模已达57亿吨/年,去年实际产量37.5亿吨,总量上的差异并不能完全否定新建产能,因为也许新建产能是用来淘汰落后产能的,比如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再比如说煤种也不一样,炼焦煤的煤种和一般的动力煤是不同的。
    还有一点,除了钢铁、煤炭外,别的行业包括新兴产业在内,也可能会有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比如汽车去年生产了2450万辆,而现有和拟建产能远高于这个产量。又比如,前一段时间,太阳能、风能等一哄而起之后,都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中,产能要有一个合理的开工率,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100%的供给对应100%的需求,那的确很平衡,也是最节约的,但是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的供需年度可能不平衡,月度也可能不平衡。产能利用率有一个合理的边界,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去产能的关键也就是要解决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即绝对产能过剩。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其中,发挥政府作用是更好的,而不是更多的,这句话用得非常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急于想着一年内解决问题,更不能一刀切,而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力量去化解过剩。同时,产能现在过剩了,相关问题也不是都应该由政府来解决,企业也需要共同来承受这个压力,靠政府解决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去库存”中提得最多的是房地产行业,而实际上很多制造业都存在去库存的问题,例如汽车、家电等,供需双方的总量和结构都不匹配的现象十分明显,请问如何有效化解制造业的困局?
    朱之鑫:你说的对,如果将去库存简单理解为去房地产库存,其实比较狭隘,还有其他方面也有库存问题,只是房地产的库存比较突出一些而已。
    制造业的库存问题和整个经济周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供需双方的总量和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都十分突出。一方面,有些制造业库存总量过大,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买不到个性化的、性价比相对合适的商品,这也是马桶盖等话题持续发酵的原因。
    化解制造业的去库存困局,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其中,对于现有的库存,企业要采取多种营销手段来提高产品销量。比如,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适应消费升级后的个性化、差异化消费趋势,做到市场需要多少细分产品,企业就生产多少细分产品,从源头上去库存。而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推行简政放权,取消一些不利于市场流通的限制性措施,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同时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方式,减轻企业压力。
    不过,去库存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事实上,适当的库存有利于行业和企业保持一定的活力与弹性,也是应对未来情况可能发生突变时的安全阀。
    中国经济导报:“去杠杆”既可以减小分子,也可以加大分母,您认为如何看待“去杠杆”的方式?
    朱之鑫:去杠杆谈到分子和分母的问题,大家各有各的见解,我觉得是都要做,分子、分母都要想办法。分母做大了,分子的比重就小了。但是从当前来看,恐怕还不是以做分母为主。“三去”的问题可以分开来看。去产能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普遍性问题,中央、地方和企业都有责任。去库存和去杠杆可能不同,例如去杠杆涉及金融政策,会对不同的管理层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中国经济导报:有观点认为,有效“降成本”的核心在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您认为降成本的“组合拳”应该怎么打才有效?
    朱之鑫:降成本也需要深入分析。企业家肯定会千方百计降成本,包括计算投入产出等,所以降成本最大的问题是看哪些成本过高。一般而言,企业会在采购、运输、用工、用电等各方面降成本,这些是企业关注的事情;政府要降的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如何降成本的问题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了很多方面,其中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是行政成本,审批环节很多,容易产生腐败,而且还是多头审批,企业成本肯定高,别的不讲,光跑腿费、住宿费就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二是税收成本,营改增和减税政策正是为企业降成本;三是货币政策,目前货币政策框架正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市场对未来的利率预期比较稳定,也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比如运输成本,如果基础设施完善之后,铁路运输的费用比公路有时会低得多,这也可以降成本。再比如用工成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需要的,但用工成本要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如果工资过高,企业是难以承受的,同时,在设计职工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配套制度时,也要和企业的成本联系起来,如果标准提得过高,企业同样也难以承受。
    降成本是一个系统的、集成的概念,这个“组合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努力就够了,属于企业的事情,要让企业自己去做,绝对可以做好;属于社会的事,大家共同来做,为企业创造好的环境,多方面结合,才能将降成本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中国经济导报:在“补短板”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哪些方面亟待完善?
    朱之鑫:“补短板”,目前讲得比较多的是基础设施“补短板”,例如日本有195个机场,我国960万平方公里才207个机场,更不用和美国比了,这是“短板”。其实,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各国国情来因地制宜,有些小国家,以及人数较少的地方,没有那么大的客流量,就不适宜建设高速铁路。高铁在大城市之间最为经济,像京沪线、京广线等,这样的高铁多建一些是应该的。
    “补短板”涉及的范围很广,例如品牌创建也很重要,像LV、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受大家青睐,而中国很多产品没有创造出响亮的品牌来,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中,将品牌战略往前走一步,扩大我国的有效供给,这也是“补短板”。
    目前来看,我认为“补短板”最重要的是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起来,包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保证最后的底线。这些既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要市场化运作,两者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有些“补短板”的事情涉及长远,必须要做好。内地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是76.34岁,香港的数值则超过80岁,随之而来的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但换个角度看,老年人的市场也是巨大的。对比相关研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形式中,居家养老可能是中国的主要形式,那么居家的社区组织结构就要变。开玩笑地讲,如果小区有1000个老人,每人每月拿出200块钱来购买养老服务,就是很大的市场,可以解决不少就业问题。同时,现在老人的需要是吃得好,而不是吃得多,客观上就要求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来跟上需求侧的变化。
    中国经济导报:您如何看待在推进“五大任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朱之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的五大任务是非常好的,千万别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要从更深的层次看到,“三去、一降、一补”对于整个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一定要通过努力往前推进,但也应该看到过程不是那么容易的,期间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会牵扯到银行债务、下岗职工等问题,如果破产企业是大企业,还会牵扯到整个产业链条的问题,还有些城市主要依托一个钢铁企业,如果它破产了,可能周围的、配套的行业都会受很大影响。困难和问题要考虑清楚,但一定要坚持向前推进,不能退缩。
    同时,政策措施要随着发展形势而变化,例如,在农业改革过程中,粮食不够是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解决的。那么现在粮食供给可能多了,改革措施也要适应这种变化。
    中国经济导报: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我国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变化,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将如何引领中国走向成功?
    朱之鑫: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里,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来说,一定要看到变化的形势,做好战略规划。一个好的规划有四个特点,一是顺应经济潮流,二是反映时代特征,三是符合中国国情,四是回应老百姓的关切。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周期性因素需要从宏观政策上熨平经济周期,而结构性矛盾则要从结构性的改革和调整上入手。另外,短期问题和深层矛盾也在交织。在这个时候,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引领我国“十三五”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原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后来的“科学发展观”,现在又进一步到“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的发展模式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的。“五大发展理念”讲起来容易,但做到很不容易,会遇到很多难题。例如,经济学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和环境的问题,另一个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都会更加突出。我们一定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我国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