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8-19
2016-08-19 第A03版:双创 大 | 中 | 小 

提升中高技术行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

作者: 付保宗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003
付保宗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导致产业发展层次和国际分工地位仍然较低。近年来,低端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要素成本上升压力明显增大,供需双重挤压导致我国产业增速显著放缓,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成为必然选择和迫切任务。
    
研发投入和成果产出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技术创新效率仍然不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各界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进入快速增长期。
    首先,全社会和产业研发投入快速增加,研发强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支出国。这一时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全社会研发强度)由0.9%提高到2.05%,研发强度翻了一番。
    其次,技术创新成果快速增加,但创新效率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2000年至2013年,我国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数由1428项迅速增加到22184项,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占世界的比重由1.39%迅速提高到10.98%,超越德国,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跃居世界第三位。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专利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专利中心,在上述三个市场寻求保护的专利即所谓“三方专利”。由于这三个专利机构的专利申请和维护成本较高,一般认为这些专利背后的发明可能有较高价值。从“三方专利群”来看,近年我国也从无到有,并呈现较快增长势头。2000年至2013年,我国“三方专利群”数由87项增加到1897项,占世界的比重由0.16%提高到3.91%。但仍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从总量看,2013年,我国“三方专利群”数量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约1/10,相当于德国和韩国的约30%和60%。从单位GDP产出效率来看差距更大,我国每10亿美元GDP所产生的“三方专利群”仅为0.07件,分别相当于美国的约1/10,相当于德国和韩国的约1/20,相当于日本的约1/40。
    
产业结构名义高端化趋势明显,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仍然较低

    从我国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呈现了名义高端化倾向。OECD以R&D强度为标准,将制造业划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类。名义上看,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比重越高代表产业结构水平越高。根据OECD的行业划分标准,对应计算了我国不同类型制造业相关数据(具体对应关系见附件)。近年来,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而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有所上升。2000年至2014年,低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7.6%降至24.8%,中低技术制造业比重由27.7%提高到29.7%,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由44.7%提高至45.5%。
    从制造业出口结构看,2005年之前我国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一度达到30%以上,之后有所下降,2014年降至25.4%,略低于韩国水平,但仍远高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水平。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出口比重较高,但多数企业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却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外资企业主导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呈现外迁的迹象,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为我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了紧迫压力。
    
低和中低技术行业研发强度与发达国家接近,中高和高技术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

    由于同一行业不同价值链环节存在技术水平的差异,在当前国际纵向分工深化的条件下,不同国家间在同一行业的技术能力可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全面考察产业结构状况既要分析不同技术水平产业比重代表的名义高度水平,也要深入分析具体行业的实际技术研发水平。
    整体看,我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2014年,我国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1%,而德国(2008年)、日本(2009年)、韩国(2009年)、美国(2008年)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则分别为2.41%、3.96%、1.81%和3.35%。显然,我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与上述国家的差距远大于全社会研发强度的差距。具体到不同行业类型,从低技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到高技术行业,随着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体呈现扩大趋势。
    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领域,我国企业研发强度开始接近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领域,我国企业研发强度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尤其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因此,中高和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偏低日益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突出短板,只有大幅度提升我国中高和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才能整体提升我国产业发展层次。
    
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逐步增强,基础研究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增长趋势。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工业企业技术成果产出快速增加,企业技术成果创新效率有所提高。2004年至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由6.46万件大幅增加到63.09万件,增长近9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万件左右提高到24万件左右,增长11倍;以当年价格计算,每10亿元研发经费专利申请量由58件左右提高到68件左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由18件左右提高到26件左右,如果考虑近年来通货膨胀因素,单位研发经费专利申请增长幅度会更大。从企业结构看,内资企业在全部企业的R&D活动中占主导地位。2014年,内资企业R&D经费投入为7103.5亿元,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76.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投入852.3亿元,占23.2%。
    总体看,国内资金始终是我国研发经费的绝对主体。在研发经费来源中,国外资金占比不高,且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研发活动主体中政府比重仍然高于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始终较为薄弱,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形成很大制约。在我国研发活动主体中高校占比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我国研发活动主体中高校占比6.9%,而德国、韩国、日本和美国(2013)高校占比分别为17.68%、12.58%、9.05%、14.15%。2000年至201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0.05%提高到0.1%,而日本(2014)、韩国(2014)和美国(2013)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0.44%、0.76%、0.48%。
    总之,未来我国要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不仅要进一步提升中高和高技术产业比重,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加快提高中高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