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1-12
2016-11-12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社区治理重在细节

作者: 李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078
编辑部时评

李杨

    近期,笔者居住的小区发生了几件与社区治理有关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细细琢磨,耐人寻味。
    其一,小区居民因普遍不满现有物业公司管理水平,热心的邻居发起一轮“投票”,希望成立业主委员会,更换物业公司。无奈的是,参加投票的业主未能达到规定比例,只能暂且搁置。
    其二,小区底商入驻了一家健身房,本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商家擅自将持续发出较大噪音的设备装在两栋楼之间的平地上,低层的邻居们每天饱受噪音干扰,苦不堪言。几经交涉,物业与商家站上了“同一条战线”,对业主的投诉不予理会。业主们一气之下,将投诉电话打到区政府各条公开热线,经查处,商家被要求停业整改并马上拆除噪音设备。
    其三,随着小区建筑日益老化,楼层漏水、电梯故障等时有发生,部分业主希望使用房屋维修基金。几经尝试,却发现手续极其繁琐、涉及部门众多,实际操作起来十分不易,让人望而却步,至今也未能使用。
    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社区治理面临许多难点、痛点和盲点。
    例如,房屋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往往就给社区治理的民主决策环节带来很大挑战。在一系列社区重大决策上,征求意见环节“形同虚设”,损害了社区公共利益,降低了社区生活品质。
    再如,居委会、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始终未能理顺,在权利分割与个人利益驱使下,社区治理资源分散,缺乏有机整合,治理起来有时如同一团乱麻,难以让大多数业主满意。
    影响社区治理水平的因素众多,政府治理能力、社区自治功能、市场力量参与缺一不可。这其中,一要迈过法治关,二要强化便民观。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对此,一方面,要通过职责法定,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实现社区决策程序化,使每一项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减少猜疑,增加信任。
    在全面依法治国迈向纵深的大背景下,程序完整体现了法治与人治的基本区别。越往治理的“细枝末节”走,往往越容易忽视法定程序的必要性。近年来,围绕侵犯业主公摊面积权益的新闻屡屡曝光,这就暴露了相关制度缺失带来的社区治理难题。而对于公摊面积如何使用、谁拥有决定权、收益如何分配等问题,看似都是小区自己的事,实则处处呼唤法治观念和手段进一步落地。
    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园。当前,很多便民服务均选择向社区下沉,物流配送、文体娱乐设施等纷纷进驻社区。不过,只有做到充分尊重居民的合法权利、不损害社区公共利益,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便民。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