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1-12
2016-11-12 第B02版:头脑风暴 大 | 中 | 小 

林毅夫张维迎再辩产业政策

作者: 苏清洋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753
    
苏清洋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产业政策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11月9日,一场剑拔弩张、硝烟弥漫的辩论在京展开。交战的双方是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学者围绕着如何定义“产业政策”,国家应不应该制定产业政策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话题一:产业政策

林毅夫:产业升级需要有为政府
张维迎: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定义过宽

    在辩论会上,林毅夫表示,尚不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尚未见不适用产业政策而能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遵循一国每一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是实现快速发展、消除贫困的最好办法。遵循比较优势会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产生最大的剩余,资本的回报会最高,积累的积极性会最强,产业的升级和收入的增长会最快。在此过程中,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来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林毅夫同时强调,主张既要有市场,也要有政府。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充分竞争的有效市场,同样需要因势利导的有为政府。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只强调市场建设的那些政策建议是不充分的。
    在张维迎看来,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定义过宽,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以及普遍性政策都不属于产业政策,专利保护与地区政策也不属于产业政策。他指出,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产业政策是一个集中化的决策,意味着将社会资源投入到政府选定的某些特定项目中,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败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话题二:技术创新
林毅夫:政府可帮助解决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
张维迎:政府不应设置了障碍再帮助

    林毅夫认为,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成功后随之而来的跟风者会使其得不到垄断利润,但国家用专利来鼓励与保护会让其不害怕后面的竞争者,这是产业的作用。如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选择的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即使有企业家精神,也无能为力,此时需要政府因势利导,来解决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林毅夫看来,如果企业已经进入到比较有潜力与优势的产业,政府可以帮其解决比如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内的问题,政府补贴是帮助企业解决基础设施或劳动力供给的限制条件时才需要的。
    张维迎则认为,创新具有不可预知性。他举例子说,毅夫当时回国的时候买了4台电风扇,后来没有用上,因为他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安上空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想品尝美味的冒险冲动,而不是由于政府补贴或他人资助。张维迎说:“林毅夫完全低估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政府资助的话,会有很多啃馒头的人假装吃螃蟹。”
    张维迎认为,政府应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但同时不要给企业设置障碍,如果设置了障碍再帮助就像“把嘴封上,不让吃东西,但每天输营养液,还认为没我你就没命了”。
    
话题三:政府协调
林毅夫:没有政府的协调市场会出现失灵
张维迎:对政府的失灵轻描淡写

    在林毅夫看来,中国改革的成功确实是往市场方向走,越来越跟国际经济结合。但是不可以把中国改革转型的成功简单归结为为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其他国家跟我国都处于同样转型阶段,“四化”推行也比我国彻底,但是经济是崩溃的。林毅夫认为,没有政府的协调市场会出现失灵。
“林毅夫一方面对市场的失灵浓墨重彩,另一方面,对政府的失灵轻描淡写,我觉得在他的理论当中政府官员就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政府官员比私人企业家更有能力判断未来、更有激励做出好的决策。”张维迎炮轰了林毅夫的观点。
    不过,张维迎认为,外部性与协调失灵不是构成产业政策的理由。所谓的市场失灵不过是市场不均衡的表现,不均衡意味着存在套利机会,越是大的协调失灵纠正带来的利润就越大,企业家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发现市场的不均衡进行套利,使得市场趋于均衡,协调本身是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协调能力决定他企业家的赚钱能力。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