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2-17
2017-02-17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让“零燃放”来得再彻底些

作者: 宋时飞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69
编辑部时评

宋时飞

    春节的身影渐渐远去,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环境治理讨论,却不宜随之遽然降温。怎么统筹好尊重传统习俗和创新现代治理之间的关系,越发成为今后发展路上绕不开的命题。
    积习民俗底蕴深厚,不能更不应“一刀切”。事实上,对燃放烟花爆竹,近年各地普遍采取“限时”“限域”等手段加以疏导,“一禁了之”鲜见踪迹,本身就说明了治理理念、方式和作风的提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眼下相对紧迫的,是大城市中心城区能否在立足实际、科学论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基础上,彻底实现“零燃放”。之所以希望把这样的主流诉求加紧变成决策举措,主要原因有三:
    一则,环境容量愈加有限,我们等不得。
    环保部发布的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影响情况分析里,有一组鲜明的对比:一方面,除夕夜18时,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19个城市空气质量为重度及以上污染。而随着燃放量大幅增加,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快速转差2~3个级别。至初一凌晨2时,183个城市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严重污染城市105个。另一方面,上海、南京、杭州等相对“禁放”的城市,除夕至初一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均未明显升高,大气质量良好。
    而且,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巨大噪音和巨量垃圾,也都给环境带来严峻挑战。今年春节期间,许多居住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朋友就颇为苦恼,很多情况下,过了规定时间鞭炮依然响个不停,让人既伤神又无奈。
    环境尤其是大气治理,已经成为今年地方两会的高频词。我们期待,治理措施能够更加实打实、见真章。
    二则,幸福期待加速提升,我们虚不得。
    在技术标准不尽严格、燃放方式不够科学、骛新求特炫富等观念尚未根除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因烟花爆竹导致的“血的教训”甚至“生命的代价”仍不时出现。
    一位朋友在春节上班后慨叹:“现在过年哪都好,就是这鞭炮太恼人,不知道为什么都那么响!”
    发展到高阶和深处,“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的张力就会格外凸显。是囿于积习老路逢年必燃放,还是积极求变主动做到“我不放”?是监管可松可紧对不达标烟花爆竹视若不见,还是有效加强监管严格问责严肃追责?
    烟花爆竹这个特殊行业,或许更需要来一场根植于发展新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立一套不讲情面不打折扣不留死角的规矩规范。
    三则,发展理念迅速变化,我们慢不得。
    发展日新月异,理念变动不居。春节前夕,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1000位市民进行的调查显示,82.9%的人表示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较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不燃放的原因,则包括“污染环境”(43.3%)、“没有燃放意愿”(36.5%)、“不安全”(12.6%),等等。
    主流舆论认为,今年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减少某种程度上是公众环保意识增强的一个全新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特殊重要性,并愿以实际行动投身其中。
    理念提出了新命题,治理就要善于给答案。比如,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坐标里,把城市中心城区的“禁绝”与郊区乡村的“疏导”有机结合,让城里朋友去乡村体味民俗、感怀乡愁,让农村朋友拓展经营、有效致富。今后,科学适度、绿色环保的烟花爆竹新产品新项目新体验,完全有可能成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耀眼篇章。
    中心城区做减法甚至“零燃放”,郊区乡村做加法形成新增长点,监管做乘法有效形成合力,观念做除法进一步移风易俗,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已经成为新常态里的“温度计”“风向标”。(相关报道见B2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