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2-17
2017-02-17 第B02版:城市·社会·法治 大 | 中 | 小 

“见微知著”的北京“微中心”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77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翻阅《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微中心”一词便跃入眼帘。作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诞生的新事物,“微中心”开始慢慢摆脱单纯理论的探讨范围,向着实践之路不断迈进。日前,在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方迪智库)举行的“‘微中心’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围绕“‘微中心’建设与非首都功能疏解”、“‘微中心’的选址原则与条件”、“‘微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等重点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试图为“微中心”找到可以落实建设的有效路径。
    那么,怎样才能精确地概括“微中心”这一概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在研讨会上给出了答案:所谓“微中心”是指与大都市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通过承担某种特色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形成功能互补、有机联系,且自身具有一定的集聚能力、能够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区域性小城市或者功能性板块。实际上,在全球许多大都市在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为解决城市规模扩大与运行效率的矛盾,将某些功能分散布局到中心城外围的某些区域,形成所谓的“新城”、“卫星城”、“业务核都市”等,这些概念都与“微中心”大同小异。
    “在北京周边地区建设若干个承担特色功能的‘微中心’,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符合北京作为特大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优化北京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微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化的都市圈格局。”赵弘坦言。
    研讨会上,赵弘还重点分析了在北京周边规划建设“微中心”的选址原则。一是与中心城保持合适的距离。国外“微中心”与中心城的距离一般在30~70公里之间,以满足“1小时通勤”需求。考虑到现在的铁路技术水平,可将“微中心”的选址范围适当扩展,建议在距离北京中心城40~1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选址。二是具有便捷快速的交通通道。考虑到“微中心”建设的紧迫性,其选址要充分考虑备选区域现有的交通条件,主要是能够通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与北京中心城实现快速联系,或者属于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规划所涉及的区域。三是具有集聚增量资源的空间余量。“微中心”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接地,要有一定的空间规模,实现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协调发展。在北京周边建设“微中心”,建议规划面积20~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超过20万为宜。考虑到北京周边区县(市)中心城区已有一定的规模,不宜在原中心城基础上“摊大饼”式扩张,建议采取“双子城”模式,在距离老城一定空间范围外建设“微中心”,并严格划定生态边界。四是具有特色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微中心”一般通过承担某种特色功能,如科技、教育、医疗或产业等功能。在北京周边建设“微中心”,要优先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或者已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项目的区域。
    此外,与会专家还建议,应加强创新开发模式,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微中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创新,从供给侧发力,完善“微中心”建设的制度保障。比如,建议加大对“微中心”建设用地指标的倾斜,加强房地产开发管控政策,探索共建园区利益共享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医疗机构等落户特色“微中心”等。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