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3-15
2017-03-15 第B5版:投融资与项目周刊 大 | 中 | 小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建是创新之举

聚焦·两会内外——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金山

作者: 张晓凤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秦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55
    
张晓凤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重点提到支持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这一举措对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金山。

中央有要求 农民有期待 市场有空间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常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基础,指的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王金山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总体上仍比较薄弱,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谈到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原因,王金山进一步指出:“最主要的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而欠账较多的主要表现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正因为如此,迫切需要在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方面出台相应促进政策。”
    对《意见》的出台,王金山表示,中央有要求,农民有期待,市场有空间。“中央有要求,就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这一任务要求,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常态、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有期待,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呼声很高、反映强烈。市场有空间,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些社会资本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出路、拓展新的投资空间,而农村正是一片广阔天地。”
    他指出,“《意见》从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完善建设管护机制、健全定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体制机制,必将极大地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总之,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补短板、惠民生,有利于促投资、稳增长,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两手”作用 保障“两头”利益

    王金山强调,“我们首先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事关民生福祉,其性质定位应当属于公共产品,必须强化政府投入和主导责任,该加大投入的必须加大投入,这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在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这更多的又是市场行为。所以,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发力。”
    他表示,“社会资本愿不愿意到农村来、能不能投向基础设施领域,要看有没有收益,当然这种收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一方面要依法维护社会资本的权益,保障投资主体获得合理的回报;另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础设施决策、投入、建设、管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中间,就需要完善和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包括《意见》中提出的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运营补偿机制、发挥农民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监督作用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必须坚持共赢原则,决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去增加另一方利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有许多方面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现在政策措施已经明确,需要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加巧干。”王金山最后说,“作为一名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工作的人大代表,我也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带着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按照职责分工,完善配套措施,密切协作配合,让好的政策产生好的效果。”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