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7-08
2017-07-08 第B03版:前沿报告 大 | 中 | 小 

多分享收益 多引来高端要素

——对推进浙江省衢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 周宪华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448
     胡柚是衢州市常山县农村淘宝项目的热销产品。资料图片
周宪华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思维。2016、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能动”的具体要求,随即国务院为此出台了指导意见,以此推动各地加快落实农村产业融合。衢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但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需通过深层次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来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过往从“一村一品”到“一县一带”

    近年来,衢州市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围绕农村产业融合精准发力,通过“一村一品”、家庭农场、有机农产品培育认证、乡村休闲旅游和美丽乡村“一县一带”创建等形式,有机整合区域农业特色资源,着力打造升级版的农村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传统农业具备了较好的专业性和知名度。一是涌现了一批专业化乡镇和特色村。“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培育六大类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专业特色乡镇40个、特色村400个,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业)”的集群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清水鱼养殖村、青石加工村、食用菌村、乡村旅游休闲村等一批专业村、特色村。二是知名度成绩斐然。截止2014年底,全市已获得中国特产之乡称号19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衢州椪柑入选浙江省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柯城区荣获国家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衢江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开化县入选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第二,形成了良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互动氛围。一是衍生了以农产品加工业、农光互补发电为主的一二产联动发展。目前,衢州市依托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在竹木、椪柑、胡柚、蜂蜜等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带动了二产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培育了一批以不老神、恒亮蜂业、均泰竹木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衢州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此外,衢州市还建设了一批农光、渔光互补的地面发电站,推动农(渔)业种(养)植和光伏发电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16年底,衢州市已建、在建的农光互补发电站共18个,装机规模800兆瓦,形成了农业和光伏发电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与以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的三产互动。已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16家、省级农业休闲观光园7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目前,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点)354个,面积12.4万亩,各类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经营主体2202个。同时,全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搭建农村产业融合新平台。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布局,截至2014年,衢州市共建成各类服务网点1646个,衢州市三个县(市)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农村淘宝”项目,其中常山县农村淘宝项目刷新全国销售记录,启动半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2015产季,网络销售江山猕猴桃2.9万吨,常山胡柚40万公斤,柑橘2000万公斤。
    第三,推出了多元化经营主体带动产业融合的新模式。近年来,衢州市坚持推动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产品、产地认证,创建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开展跨区域、二三产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发挥产业融合主导性作用。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58家、省级示范社9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4745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衢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创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机制。一是不断推进村级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目前,完成农村股改村1424个,完成率达99.2%。大力推行农民持股计划,试行了多类型股份合作机制,常山黄塘村的山水资源持股模式得到省市主要领导高度肯定。二是筑建农村产权交易大平台。全市6个县(市、区)均建成县乡联通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2015年在平台上发生农村产权交易4966.83万元。三是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不断加强农村金融领域服务功能建设,2015年“三权”抵押贷款余额达7.6亿元,缓解了农业主体的“担保难”问题。

问题高端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缓慢

    尽管衢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产业基础、模式创新、机制设立等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对快速发展的工商业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衢州市农业发展存在着农产品价格低、成本高、农民收入少、生态环境压力大等基础难题,因此衢州市在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时还面临着较严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覆盖领域小。一是受空间、区位等因素制约。衢州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上局限于与县城或小城镇邻近或交通比较便利的乡镇,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结合还不够紧密,“互联网+农业”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网格化、集聚化不明显。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不同产业组织间的联系不深,主体间的合作较多仍处于原始阶段,缺乏农产品联盟的设立、协作方式的深化等产业融合的基本要素。
    其次是融合程度低。一是农民融入的深度不足。农民与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比较松散,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流转土地租金、提供劳务,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占比不高,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没有形成长久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农民较少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二是部分经营主体融合程度不够。一些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体量小,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较少将经营延伸到二三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参与度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等主要要素在参与衢州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中,表现的扩散渗透力不强。如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缓慢;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而本地农民的技能、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形势。
    再次是服务渠道窄。比如,农村产业服务较为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各类服务平台少,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种子种苗培育、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还存在不足,特别是打造全域旅游需要配套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再如,信息化水平低。衢州市的一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呈分离态势,而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连接的发展水平一直滞后,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一直是衢州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痛脚。特别是互联网商务发展的今天,衢州市仍然缺乏有效手段全面促进农业信息化大发展。

未来引领多业态农村消费导向不可少

    今年以来,衢州市确立了把绿色发展、“两山”实践、田园城市等作为衢州市推进经济建设重要抓手的战略思路,因此衢州市应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和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以打造全域旅游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游和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具体设想看,其一是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如通过促进“地产地销”模式的农产品本地化利用,发展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流通、乡村旅游,从而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加强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等特色小城镇,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促进光伏发电与农业、渔业结合,推进农业种养植、农业休闲观光与光伏发电融合互补发展;发展壮大农村电商,引导农民网上创业,培育电商“示范村”、“示范户”;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围绕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农业资源的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其二,建立多方位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提升农业价值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深化农村“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自下而上组建农合联。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各类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其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推进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向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转型,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公司农场多管齐下,竞争发展,促进主体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及集聚化发展。如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此外,还要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其四,创新多方面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到户。支持农户与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合作,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让农户参与加工、销售环节分享收益。
    其五,引领多业态农村消费导向。全面促进“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转变,基于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不断深入研究市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的特点,鼓励发展食品短链、体验式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消费方式,引导企业打造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消费商业模式。针对农产品消费呈现功能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市场特点,鼓励发展特色化、差异化的土特产品生产、销售、物流业,探索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业态。
    其六,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健全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发展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建设及增面扩量,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化解融资难问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连片开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宣传引导,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并推广。
    (作者系衢州市发改委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