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11-10
2017-11-10 第B02版:城市·社会 大 | 中 | 小 

把握新时代、新矛盾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两阶段”目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

作者: 蔡若愚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723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蔡若愚

    党的十九大闭幕了,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分量之重,立意之新,影响之深远,值得社会各界去认真领会,深入学习和贯彻其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日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也从自己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走进“新时代”——新时代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这一新提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37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何为“新时代”,胡鞍钢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临的是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经历了3个时代。
    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7年的“毛泽东时代”,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为经济起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资本、制度资本的基础。
    接着是1978~2011年的“改革开放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起飞,处于加速追赶阶段,经济增长创世界纪录,消除贫困创世界纪录。
    第三个时代,便是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从快速富裕到共同富裕,中国也由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胡鞍钢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解读:
    首先,这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从中国目前在发明专利申请数、国际期刊论文数、PCT(专利合作协定)申请量、高技术产业规模均居于世界前列等方面可以看出,已经从此前的对发达国家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其次,这是一个世界强国的时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4个“强国”表述,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则一下子新增了10个“强国”,包括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军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核心目标,可以预测未来中国将进行一系列强国中长期规划的顶层设计、总体设计。”胡鞍钢说。
    第三,这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经历了极贫时代(1949-1978年)、温饱时代(1978-1990年)、小康水平时代(1990-2000年)后,中国在2000~202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代,而在2020~2035年进入走向共富时代,在2035~2050年则将实现全民共富时代。
    此外,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开启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意味着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
    尽管如此,胡鞍钢指出,虽然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还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阶段”目标——我国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作出了两个阶段的安排,提出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15年”,对应着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根据胡鞍钢研究团队的测算,届时中国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GDP占世界比重从1/4达到1/3;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研发投入占世界比重从1/7提高到1/5~1/4,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类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而到第二个阶段的验收年2050年时,中国人均GDP、主要现代化指标都可视为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此次提出的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章程》2012年提出的“到建国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会发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
    之所以能有自信将目标提前,在于过去5年砥砺奋进获得的丰硕成就。实际上,仅就区域战略而言,胡鞍钢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现在看来,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遏制住了,而且还在不断缩小。在胡鞍钢看来,这是出人意料的成就,也是振奋人心的成就。发展差距持续缩小是中国区域战略的最大成就。
    当然,胡鞍钢也强调,要实现“两阶段”目标,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的分阶段的努力奋斗,主题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词仍是“全面”。
    
面对新矛盾——美好生活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胡鞍钢认为,“新矛盾”的内涵可以分几个方面看待:
    其一,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尚不充分,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现状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提供不同产品质量结构和服务需求方面,仍不能满足人民对社会公平、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其二,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平需求。主要来说,经济方面的不平衡包含了收入不平衡、消费不平衡等;而社会方面的不平衡包含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
    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
    其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体现在:不同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资源环境恶化较为严重,人民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最后,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增长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
    胡鞍钢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美好生活”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因此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核心问题仍然是,始终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