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11-14
2017-11-14 第A03版:地方新闻 大 | 中 | 小 

武汉发改委扶贫工作抓“精准”

作者: 胡玉林 李建民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78
     资料图片
胡玉林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建民

    近日,武汉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带领相关处室干部,来到结对帮扶村新洲区姜墩村走访慰问。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从进驻姜墩村开展精准扶贫时起,委领导就强调一定要用心与困难群众结亲帮扶,把“穷亲戚”当亲人走动,急“亲人”之所急,帮“亲人”之所难。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两年来,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用行动践行了他们的诺言,姜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空壳村甩掉了帽子,困难家庭越来越少了。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处长魏辉林介绍,近50多年来,姜墩村村民出行全靠一座老桥,这座长30余米、宽2.8米、深近10米的老桥由于年久失修,加上2016年7月的大洪水冲刷,如今已经成了危桥。“这座老桥桥面太窄,不能行使车辆,给村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对留守老人和儿童影响最大,他们行走在桥上战战兢兢的。”魏辉林说。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很快将姜墩村这座危桥纳入了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项目建设中。从申报、立项到开工建设仅用了半年时间,今年6月开始进入正式施工阶段,目前该项目施工桥墩已经建设完毕,下一步将进入桥面施工阶段。新桥的建设标准为抗击100年一遇的洪水,桥面宽6米,钢筋混泥土结构,双向两车道。
“新桥造价80余万元,今年年底前,村民就可以无忧无虑地通过这座便民桥了。”魏辉林说。
    今年60岁的姜仁友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他在这里生活了60年,过去靠务农为生,家里很困难,自从两年前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村里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变化,驻村扶贫干部请来专家指导我们土特产种植、养殖,从此村里的土鸡、土鸭、土猪养殖等农副产业不断壮大。“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我做起了土特产生意。”姜仁友说。土特产生意是越来越好了,可是门前的危桥挡住了他家生意。“我们的土特产都要从这座危桥上过,汽车进不来,有货难出去,心里急呀!”姜仁友说。
    看到即将建成的新桥,姜仁友喜笑颜开,“明年就好了,这座便民桥即将通向致富路,明年我要买汽车了,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姜仁友信心满满地说。
    姜墩村村支书姜仁国介绍,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结对帮扶姜墩村不仅是帮扶困难家庭,还为该村做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实事,修建文化广场、修建便民桥,还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市发展改革委的“扶真贫、真扶贫”获得村民点赞声一片。
    姜墩村以前是个“空壳村”,村里没有一分钱集体经济。去年8月,市发展改革委投入80万元,为姜墩村立项修建了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同年10月开始投入并网发电。从此,空壳村有了集体经济,截至目前,村里的光伏发电站已经并网发电12万多度,为村集体创收10多万元。“村集体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做更多公益事业,如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绿化乡村道路、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等。”姜仁国表示。
    据光伏发电专家介绍,这个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每年最少可以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收入。“每年有10余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我们这个‘空壳村’未来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姜仁国自信地说。
    目前,姜墩村的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这就需要把扶贫攻坚做到扶持对象更精准、项目安排更精准、资金使用更精准、措施到户更精准。“发展改革人扶贫一定要在‘精准’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一人、一户不脱贫,扶贫工作队员不离村。”武汉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