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3-16
2018-03-16 第06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徐州市铜山区:高质量奔向淮海经济区第一区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8533
     徐州久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起重机。
    铜山区政务服务中心。
    铜山区楚河风景区。
    铜山万达。
    2017年,徐州市铜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0亿元,成功跨过千亿元台阶,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82亿元,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30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31位、全国工业百强区25位,徐州市高新区位居全国国家高新区49位,各项排名全国持续进位,各项指标苏北持续领跑。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铜山区区委书记、徐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维峰说:“过去的2017年,是铜山发展历史上盛事喜事大事叠加、但也是急事难事要事交织,极不寻常、令人难忘的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铜山区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处在了新的起点,也面临着关键的节点。能否顺利跨过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在新的起点上率先起步奔跑,是必须要用实际行动回答的历史课题;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三大攻坚战”,是必须用务实担当回答的时代答卷;能否如愿继续成为苏北发展的排头兵,担起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必须用过硬成果回答的现实大考。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必须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铆定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把既定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好,不断开创新时代铜山区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蹄疾步稳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

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 把加快发展的基石夯得更牢

    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中夯实发展根基、提升产业能级、保持经济有效增长,确保年内人均GDP在苏北率先突破10万元,达到省高水平小康指标要求。
    一要壮大现代产业实力。坚定实施“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产业质态。要挺起主导产业脊梁,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和安全科技“三主一特”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形成拿得出、叫得响、带动强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现发展既有高原又有高峰。重点建设粤创液晶显示器、传感器产业园、国大通讯科技园、田升和日升手机面板、晶元封装测试等一批ICT及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加速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重点建设祥华新能源汽车、淮海新能源汽车配件、汽车座椅及轻量化车身生产等汽车项目,加快建设中铁工业产业园,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要守好传统产业家底,加快冶金向精钢、特种钢、精密铸造转变,煤化工向煤制气、煤制油发展,食品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催生新动能、形成新增长点。要壮大新兴产业身板,加快淮海数据湖产业园、多肽微谷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力争年内净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以上,工业销售开票收入突破1000亿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和大数据、大健康、大文旅,高规格建立临港经济产业园,加快高新区综合物流、张集快递物流、利国钢铁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与软通动力、中软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徐州市服务外包高地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加速银行、创投、风投、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入驻北京路金融集聚区。
    二要强化重大项目带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狠抓“四个一批”项目建设牛鼻子,持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大力实施年度投资241亿元的50项重大项目、年度投资240亿元的66项城建重点工程、年度投资25亿元的5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年度投资16亿元的40项农业农村重点工程,细化五一、七一、十一建设节点,落实项目领导包挂和月调度、季观摩、全程督查、全年考核项目推进机制,确保所有项目按节点有序推进。要聚力聚焦招商引资生命线,调整完善招商机制,提升招商实效,突出产业链招商、精细化招商和平台招商,办好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当主角、唱主场。要重点加快引入基地型、旗舰型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年内项目签约数、投资额、落地率持续提升,实现引入50亿元项目5个以上,百亿元项目持续突破。
    三要突出片区板块支撑。强化“两区六园”阵地建设,徐州市高新区、铜山经开区要贯彻落实江苏省开发区会议“一特三提升”要求和徐州市高新区会议部署,双区联动、协同发力,建强铜山区经济腾飞的强健“两翼”。徐州市高新区要围绕全国30强,聚焦“四区”建设,加速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创建,加快重大项目招引、高新产业集聚和地标企业培育,推动发展提速增效,努力实现国家排名再进9位,尽快扛起铜山区经济“半壁江山”。铜山经开区要坚持园区开发、城市建设双轮驱动,加速冶金绿色转型,做好产业产能整合,加快“一货站一码头一市场”建设,对标省级考核高点切入,尽快建成淮海经济区绿色冶金基地和滨湖新城。张集、柳新、大彭、马坡、茅村、刘集等建有工业集聚区的镇,要聚力优势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做精做实做出品牌。西北片区、东南片区和沿主城区各镇都要坚持特色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全面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建成各具特色、极具活力的功能片区。
    四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前区域间发展竞争非常激烈,已经从原来简单的拼资源、拼政策转到拼服务、拼环境上。我们要以系统化思维更大力度推进发展环境建设,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凝聚起新时代铜山发展的竞争力。要强化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保障供给,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年内力争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000亩以上,建设标准化多层厂房100万m2以上。支持企业加大直接融资力度,设立40亿元产业基金,年内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以上。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铜山制造质量,实施“1310蓝领英才”计划,培育“首席技师”、命名“金牌工人”。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妥善处理好去产能、环保整治、房地产、征地拆迁、民间融资、政府债务等领域的风险,尤其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创新引领不动摇 把率先转型的步伐迈得更快

    要坚持在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快率先转型,加快迈过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推进铜山区制造向铜山区创造转变、铜山区速度向铜山区质量转变、铜山区产品向铜山区品牌转变。
    一要加快一流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徐州市科技创新谷、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三大创新平台,着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要以成果转化为重点,深化与省产业研究院、著名高校、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发挥淮海国际创新中心、“5+1”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更加注重应用研究、集成创新,促进关键性、原创性和前瞻性技术成果加速市场化、产业化,加快大学路52万㎡核心区研发大楼、人才公寓建设。徐州市科技创新谷要以功能完善为重点,加快主体区云谷小镇、国家学术交流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研究院落户,加快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要突出产业特色,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放大安全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壮大产业内在和实体,打造特色创新高地。要大力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华融中财产业园建设,加快国家级环保与生物技术产业孵化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建设,完成孵化器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主导作用,支持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推动现有省、市级研发机构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云意国家级车用电子重点实验室、恩华药业国家级研发基地等国字号公共实验平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要开展“企业装备升级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要持续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和服务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放大高层次产业人才新政效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花大本钱、下大力气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顶尖人才及双创领军人才,支持两院院士在企业、高校交叉建立工作站,年内确保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团队10个以上,让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在铜山放下行囊、追逐梦想、体现价值。要更大力度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他们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三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以实际行动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推动改革再深化、开放再出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把握从“门槛管理”走向“信用管理”的要求,更好运行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和行政执法局,组建区行政审批局,巩固提升“3550”阳光审批实效,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开展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快递送。要大力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推行“双承诺无审批”制度,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全面清理并公布收费清单,清理规范中介市场,开展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着力打造区域“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区域。要集中力量研究铜山双向开放的切点和出口,依托徐州“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启动“一带一路”中格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建设徐海农产品加工出口集聚区、跨境电商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和其他重大开放平台,探索建设保税区(保税库)。要继续办好安全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双向合作,鼓励更多优势产能和优质企业走出国门,在扩大双向开放中集聚发展要素、打开发展空间。

坚持民生改善不动摇 切实把幸福铜山的指数提得更高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完善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对照民生所盼所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要打好富民增收组合拳。扎实推进八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高层次高附加值产业,提供更多“金饭碗”“银饭碗”,全方位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坚持就业优先,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下岗工人等群体就业,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创业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加快由“劳务输出”向“返乡创业”转变。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正常增长机制,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问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年内居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二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下一番“绣花”功夫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六项脱贫”举措,大力发展“六型”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两项兜底”制度,年内实现1.5万低收入人口和8个经济薄弱村的脱贫增收任务。注重扶贫措施的有效性,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多发展有基础、有资源、有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多引进门槛低、离家近的项目,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度和脱贫成功率。注重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注重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长效稳定脱贫机制,确保真脱贫、不返贫。
    三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提高普惠性,2018年完成“一镇(街道)一行政村(社区)一自然村一居住小区”示范工程,有序在面上进行推广。打响铜山教育品牌,继续与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新建高新区中学、大学路实验学校二期、楚河实验小学、娇山湖小学等7所城区中小学,再恢复2个农村教学点,新建21所幼儿园,有效解决“大班额”“择校热”“上学远”等问题。扎实推进健康铜山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有机衔接,再改造农村卫生室47个,实现所有村级卫生室改造全覆盖,启动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4个镇区域医疗中心提档升级和7个偏远卫生院改造任务。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年内新增3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29个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和镇区天然气通达工程,2019年上半年让全区人民都吃上安全卫生经过水厂处理的地表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年底前所有镇都能用上清洁稳定的天然气。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城区公厕高标准全覆盖,每个镇及较大村都建有高标准水冲公厕,完成农村剩余1.2万户旱厕无害化改建任务。实施公共照明工程,实现镇建成区和行政村主要道路路灯全覆盖。
    四要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全面开展省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试点工作,有效整合各条线资源和平台,把网格打造成基层治理的第一道屏障。深入推进“平安铜山”“法治铜山”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预测预警预防工作,有效预防化解社会风险,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毫不松懈抓好信访稳定工作,去存量、遏增量、控变量,实现省市排名、进京越级访总量、信访积案存量“三个下降”,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聚力城乡建设不动摇 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得更高

    铜山区是徐州中心城市建设的最大容量空间,要加快南部主城区、第一商业副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CBD核心区,努力在城市建设上担大任走在前、有作为作贡献。
    一要规划拉开建设框架。要按照1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标准,推动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布局与市区全面对接、全面贯通。要把建立综合交通体系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外环路东南环、外环路西南环、大学路快速化改造、汉王绕城公路、徐沛快速通道等道路建设。要围绕“四路两河一湖一线”开发,加快推进大学路南延、北京路南延、黄河路贯通及西延、轨道交通1、2、3号线和复兴路南延、彭祖大道南延、海棠路东西贯通等重点道路拓展工程,加速建设主城区外延道路,真正拉开城区建设主轴。要通过大力度的主次干道建设和丁字路、“断头路”畅通连接,真正形成铜山大气舒朗、内循外连、快速便捷的城区建设框架。利国小城市建设也要加快微山湖湖东路、发展大道、工业路、矿山路、东坡大道等道路建设,不断彰显城市形象。要继续开展203、309等县道大修,加快唐茅路拓宽改造,实施交通干线环境综合整治,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二要完善提升功能设施。坚持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统筹布局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焦山、樵村、拖龙山、二堡、毕庄、马山和高新区二园、三园搬迁,年内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面积200万㎡以上,加快城区周边镇积极融入主城区,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止房价出现大的起落。要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城市现代治理,推进城市“双修”,实施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背街小巷和建筑立面集中整治等工程,铁腕控违拆违,年内整治提升老旧小区66个,实现建成区雨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建设北京路万科城市广场、大学路商业综合体,完善文化中心、健身中心等功能设施,打造“智慧铜山”,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三要聚力推进乡村振兴。认真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动农业农村繁荣发展。完善“一带三区二十园”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在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着力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四好农村路”,打好农村水泥路“户户通”全覆盖歼灭战,修建农村公路246公里、村内道路140公里,改新建危桥小农桥90座,优化镇村公交路线,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成50个美丽宜居村庄,着力推进倪园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早出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要大力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践行生态优先不动摇 把绿色铜山的环境建得更美

    认真贯彻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留住铜山青山绿水的生态底色。
    一要强化污染治理。深入开展“263”环保专项行动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下决心解决部分领域和地区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推动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全面完成黑臭河道整治任务,加快把境内河流打造成为生态河、景观河,建设水韵铜山。系统治理大气污染,突出PM2.5和臭氧浓度的“双控双减”,强化工业点源排放监管,对治污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改造,改造仍不达标的坚决关停,加快煤改气步伐和城区热电厂搬迁,加强北区大气污染管控,全面提升空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努力把生态“疮疤”变为转型发展的优势。
    二要狠抓生态建设。积极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按照“2+2+10+20”生态空间结构形态,加快实施环城绿色廊道、黄河故道绿化提档升级等一批生态工程,筑牢吕梁山、微山湖、汉王三大生态屏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2万亩,建成一批林网、山体、村庄、企业等“三化”示范工程。建设圭山、龙腰山、佛手山三大山体公园,实施楚河、玉泉河、玉带河三大水生态提升工程,打造山、水、城、湖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呈现山清水秀处处景的美丽画卷。全面加强环境监管,落实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部署,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三要推进绿色发展。大力推动绿色生产,提高招商项目环评、能耗等准入门槛,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生态影响最小化。充分利用铜山区山水人文资源,围绕“一山一镇一河一湖一圈”布局,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打造东部吕梁风景区、南部燕山文化景区、西部汉王景区、北部微山湖滨湖生态旅游景区四大旅游文化片区,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智能安全的生活方式转变。

    图/中共徐州市铜山区委宣传部 文/卢波 徐守军 吕浩

专家看铜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旅游的需要,是招商引资的需要,更是民众的福利和民生的需要。生态建设涉及经济社会与民生的全部,所以也应该“全域化”推进。铜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有较好的基础,可以在全域上推进探索,使之成为鲜明的亮点。
    ——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 张颢瀚
    铜山区在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产业,进行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从长远看,生态经济有生命力,生态经济是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生态优化和经济发展可以是不矛盾、甚至是相得益彰的。希望徐州不仅要做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还要做淮海经济区的生态示范区。
    ——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 蒋伏心
    过去来徐州市铜山区调研、考察时,经常看到的都是荒山石头,现在是绿色成荫,许多地方都已改成生态旅游区。铜山区在绿色发展、生态治理、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做了很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了生态。徐州发展的最大特色,就是生态的绿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江苏省国资委发展规划专家、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 吴先满
    开发区的发展需要投入,但必须是有效投入。对技术落后产能、高污染高耗能和过剩产能的投入,是无效的供给。因此,要用“技术先进、节能减排、市场前景”来衡量投资的有效性,在各类开发区全面实施以亩产效益为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产出。
    ——中国WTO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 刘惟蓝
    铜山区围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融入主城区步伐,着力打造徐州市南部主城区、商业首个副中心就必须突出“专”、做强“业”、立足“区”、加快“转”。未来,铜山区将实现以转型升级之“好”,领经济发展之“快”;以经济社会发展之“谐”,促中心城市目标之“实”。
    ——江苏省委省政府农业调查咨询小组成员、江苏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谈镇  ——来源:《新华日报》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