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3-22
2018-03-22 第06版:特别报道·两会回顾 大 | 中 | 小 

朱永新委员:留住人,从改变观念开始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8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合理布局教育资源难度加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学校空心化和城镇学校“大班额”矛盾叠加的现象,“家长”陈老师的例子即为现实写照。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陈老师所在的学校其实历史悠久,生源最旺时有200多名学生。然而,如今学校条件比以前好了一大截,教室窗明几净,但因近些年城市化布局调整等原因,学校却只剩下了陈老师一名教师和两名一年级学生仍在坚守。陈老师对两个学生从教学到生活琐事,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俨然从“校长”变身成“家长”。
    条件好了,人却走了。在农村,留不住人已然成为发展中最大的瓶颈。面对乡村教育“留人难”的问题,朱永新表示,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把人留住,一要留住学生,二要留住老师。然而,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处于劣势,乡村教育处于应试水平低下和素质教育缺乏的双重矛盾中,教育质量不高导致生源不断流失。并且由于乡村学校的定位不清,人们习惯于用城市学校的标准去衡量、评价乡村教育,“逃离”乡村甚至成为了乡村教育的目标。“乡村教育缺乏对本质的研究和准确定位,曲解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朱永新说。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学生随着家庭的迁移大量流往市、县、镇。与陈老师的学校类似,在福建省莆田市最北端的深山里有一所济川小学,本来能容纳500多个学生,但目前只有两名学生和两名老师;云南省红河州原本自然村学校覆盖率达到52%,在“撤点并校”后,学校覆盖率降到30%,许多学校人去楼空。而在师资方面,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但乡村教师流失问题依然严峻。除了待遇、机会、社会地位等问题之外,很多人认为,留在乡村教书的老师都能力有限,“没本事”,从而导致有能力的老师想方设法离开乡村,留下的老师相对能力次之,这又印证了人们的看法,形成了恶性循环。
    乡村教育如何把人留住,朱永新建议,应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先,应根据乡村的特点,构建异于城市教育的“自然-人文-灵活-小规模”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不应照搬城市教育,应该拥有自身的独特内涵、价值、文化性格和表现形式。”朱永新强调,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研究乡村教育特点,准确定位乡村教育发展方向,明确乡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乡村学校的重建置于优先地位,在制度、人才、财政上给予优先合理的安排和配置。
    另外,还应切实为乡村教育提供保障,在留住人上下功夫。朱永新认为,在留住学生方面,要办好一批优质的基础教育学校,依托乡土文化、社会与自然,建起温馨的校园,形成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儿童回乡就学;在中考改革中注意向乡村学校倾斜。在留住老师方面,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薪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条件;设置乡村高级教师与特级教师的专门岗位;有计划地培养、培训一批本土教师,强化教师的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为乡村教师开辟多元发展空间,激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总之,目标是通过教育逐步改变“远离农业和农村才是成功”的观念,不让“没出息的人就当农民”“没本事的老师才留在农村”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