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3-22
2018-03-22 第06版:特别报道·两会回顾 大 | 中 | 小 

乡村教育振兴,先让“有出息的人”能留下来

作者: 荆文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02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荆文娜

    陈老师是陕西省某地农村一所小学的校长,说是校长,倒不如说是“家长”更贴切,因为整个学校就只有他一名老师和两名留守在村子里的学生。
    这虽然不是乡村教育现状的全部写照,但却是乡村教育的一个真实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乡村究竟应如何振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抓手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
    乡村学校是村庄的灵魂,乡村的精神寄托于此,同时,乡村学校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依靠。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文化创新、文明演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教育改革可以成为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导向性力量。”朱永新表示,振兴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乡村教育不振兴,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群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扶贫必扶智”,与朱永新有着相同看法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埃塞俄比亚华坚轻工业园董事长张华荣。在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两会沙龙——建言新征程”研讨会上,张华荣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乡村职业教育应为培养乡村技术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扶贫要推动教育公平,需出台相应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张华荣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乡村教育的振兴一定离不开政府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支持。教育扶贫不同于经济扶贫,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其目标不仅仅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还要让他们和其他家庭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展了积极的行动。在江西省,2016年仍有贫困人口200万人,“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力争在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根据《江西省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部署,到2018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将不因教育原因致贫,贫困村各项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其实,国家在推动教育扶贫问题上,政策早已开始先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扶贫的政策、行动计划等,计划从“先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办等多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相关教育扶贫措施分别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展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提出着力加强教育脱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直到今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还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我国“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程,这一系列利好政策无一不显示着国家振兴乡村教育的决心。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