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5-17
2018-05-17 第05版:城市社会头条 大 | 中 | 小 

青岛新机场建设进入冲刺年 国内首个“海绵机场”蓄积释放强劲新动能

作者: 童馨 栾相科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806
    
童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栾相科

    “到2025年,青岛新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500万人次,届时会产生约45.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同时,机场每年每服务100万旅客便可提供大约1000个直接工作岗位,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将大大提高。”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胶东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吴有胜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建设中的青岛新机场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由于青岛现有的流亭机场容量接近饱和,且不具备扩建条件,因此迫切需要建设新的机场。青岛新机场的筹备工作于2011年启动,新机场选址在距离青岛市中心39公里的胶州市,2015年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验收转场,正式投入运营。
    据吴有胜介绍,青岛新机场按照“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规划导引、安全第一、功能齐备、便捷舒适、环保节能、协调美观、质优价公”的建设原则,在航站楼构型、综合交通中心建设、绿色机场、文化机场、智慧机场、特色商贸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力求在做好区域枢纽服务的同时,成为落实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动能。

多项指标领跑全行业

    机场航站楼已初见雏形,而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内部装饰,施工场地里时不时可以看到有人来指导工作或是参观学习……这是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青岛新机场施工现场看到的情景。
    2018年,是青岛新机场建设的“安装调试年”,也是新机场建设的冲刺之年。“我们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目前,累计完成217项工程招标,合同额220亿多元,已完成投资1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33%。”吴有胜说。
    由于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是我国最接近韩国、日本的地区,因此国家民航“十二五”规划确定,青岛新机场是“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机场”、“环渤海地区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与此同时,青岛新机场位于首都机场与上海机场的中间位置,可发展成为北京和上海两大国际枢纽的重要支撑,为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提供国际航空服务。
    吴有胜说,为打造青岛“百年机场”,青岛机场建设指挥部从设计之初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比如青岛新机场是世界首个采用集中式单体五指廊造型的航站楼,以一期‘海星状’、总体‘齐’字状为规划布局,以富有张力的连续曲面将五个指廊与大厅融为整体,实现大集中与单元式的合理平衡,方案整体性强、布局合理。”
    “我们的设计采用了目前国内最普遍的机场体量,航站楼面积47万平方米,近机位73组。青岛新机场旅客安检后最大步行距离控制在550米以内,旅客步行距离短,舒适度高。在航班中转方面,我们也充分为旅客着想,国内中转45分钟以内即可完成,也属全球领先标准。”吴有胜说。 
    2016年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打造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提高旅客出行质量效率的实施意见》,青岛新机场被列为全国五大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示范工程之一,是山东省唯一进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的项目。
    为更好发挥青岛新机场的枢纽作用、做好示范项目,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要求,青岛新机场还有效整合了新机场周边现有交通资源,规划建设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全通型”综合交通枢纽。“未来,我们可以实现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覆盖山东半岛主要城市的客货集疏目标。”言语之间,吴有胜不无自豪。
    具体来说,铁路方面,规划建设的济青高铁将穿过机场并设机场站,同时新建自胶州北站经机场至红岛站的铁路交通走廊,连接正在建设的众多铁路线,形成新机场与周边城市快速连接的铁路网络;城轨方面,规划建设连接主城区的M8线、西海岸的12号线、蓝色硅谷的16号线等,它们均将接入机场交通中心;公路方面,则采取改造升级现有高速公路的形式,形成“四横六纵”的新机场公路集疏网络。

打造环境友好新机场 
   
    正在建设中的青岛新机场,不仅硬件设施力求国际一流,在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方面也处处彰显着智慧和创新。
    中国民航局制定的民航强国战略指出,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安全、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结合这一要求,青岛新机场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人性化服务”的绿色理念贯彻落实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中,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以“海绵机场”为例,青岛新机场按照“五位一体”战略部署,依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确立了打造全国首个“海绵机场”的行业典范目标。“对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核心,我们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四大’控制指标(水生态方面年径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胶东机场建设指挥部/供图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水环境方面面源污染削减率不低于50%;水安全方面百年防洪、五十年排涝;水资源方面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50%),从而构建雨水综合利用、面源污染控制、原有水文循环保护的海绵机场综合体系。‘海绵机场’的概念,是我们首次提出的。”吴有胜强调。
    目前,青岛新机场“海绵机场”项目,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2017年度市政公用科技示范工程。“雨季收集、蓄积、净化雨水,作为景观水体补水、绿地灌溉;洪涝期超量雨水通过传统雨水管网排放。工作区、货运区,通过透水铺装、碎石渗透沟、下凹式植草沟及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实现对区域内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超设计标准时多余雨水最终导入市政管网。”吴有胜表示,通过打造“海绵机场”,新机场正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除此之外,青岛新机场的环境友好还体现在其建立了独立的能源中心。据介绍,新机场的综合用能效率可达90%以上。其中,光伏发电可满足航站楼20%的供电需求,水蓄冷可满足全场40%的供冷需求。青岛新机场还给自己定了节能减排的“三个20%目标”,即:全面提升能源系统效率,比国内同类型机场现有能源系统效率提高20%以上;全系统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主被动充分利用,比国内同类型机场化石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降低20%以上;最终实现单位旅客能源消耗量比欧洲同类型机场降低20%以上。
    不仅绿色,而且智慧。青岛新机场是国内第一个在建设前期就引入信息化规划的机场。“我们以打造最佳体验机场为智慧机场的建设目标,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智慧生产、智慧安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交通等五大特色,力求实现‘简单、舒适,更懂人的机场’这一目标。”吴有胜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为强化目标落地,在2014年智慧机场规划评审时,青岛就邀请中国民航局负责人担任专家组组长,对智慧机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整体指导。专家组表示,青岛新机场智慧建设体现了国内机场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业内机场的发展方向。

为高质量发展持续作贡献

    围绕大型枢纽机场建设功能完善的临空经济区,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效途径。在吴有胜看来,随着胶东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对提升胶州城市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的拉动作用巨大。
    “首先,就是基础投资的拉动。”吴有胜说,整个机场前期工程投入将达到400多亿元,加上周边临空经济区综合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配套,短短几年内,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场及配套设施工程将持续注入上千亿元的巨额投资,投资强度之高、投资拉动之大不可估量。
    此外,作为朝阳产业的临空产业也会起到拉动作用。临空产业是新兴经济业态,涉及航空货运、保税物流、高端制造、总部经济、生物医药等千亿级航空产业链,具有产业关联度强、项目品质优、对地方贡献度大的特点。“这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度契合,与青岛建设创新型国际城市的目标高度契合,与青岛市蓝色、新兴、高端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高度契合。通过临空产业导入,项目布局必将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信息流等一系列高端要素加速向胶州集聚,再造一个空港新城。”吴有胜分析。
    吴有胜特地提到,未来青岛新机场将是一个集航空出行、零售、餐饮、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同城同质同价”的综合商业体。“我们特地去新加坡机场考察,希望青岛新机场未来可以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为此,青岛新机场非常注重商业空间与旅客流程及建筑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在航站楼内规划建立美食街、手信街、国际街、商贸街四个集中商业区,按照旅客动线分布于航站楼各个区域,满足旅客就餐、购物、休闲、娱乐等全方位需求。青岛新机场将以集中商业区为主,规划商业面积约4万平方米,占航站楼总面积的8.5%,超过传统设计6%~8%的比例。在紧邻航站楼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还规划了约1万多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商业模式也由管理型转变为经营型,由单纯商业租赁转变为更加灵活的合作共赢方式,实现机场与商家合作共赢、风险共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为早日发挥青岛新机场动力源的区域带动作用,现阶段,新机场工程正全面全力推进,2019年顺利转场运行后,预计新机场将不断迎来“新”机遇。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