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2-15
2019-02-15 第05版:营商环境 大 | 中 | 小 

比风景更吸引人的是营商环境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972
上接1版

    上海市人大代表们普遍认为,上海的营商环境排在全国前列,且近年来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但依然有提升的空间。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难、引进人才难、成本高等方面,要正视企业外迁问题、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以及企业缺乏改革创新的锐气和勇气等问题。
    深圳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今年要力争达到相当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30名的水平,而2018年中国以北京和上海为标本的这一排名也才达到全球第46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委2019年初发布文件,将充分满足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不同用地差别化的建设需求,在税收方面切实持续降低企业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亮近日表示,各地对营商环境高度重视,说明地方政府都认识到了营商环境对本地发展至关重要。“营商环境的改善,意味着各地在公共服务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全面优化,将对提升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马亮说。
    
新思考:用“软环境”抵消“硬成本”的“上海声音”

    2月1日,上海破产法庭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表示,2019年将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效能,制定公共数据的开放管理规定,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系统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承诺行政审批时限平均再减少一半,提交材料再减少一半,新增100项可全市通办的个人事项,逐步实现企业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上海将更加注重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来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预期目标调低至增长5%,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以上,给企业减税降费,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民建上海市委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集体提案中表示,虽然上海市各委办和各区都相应地出台了实施意见、指导意见、配套政策等文件,但原则规定得多、细则出台得少,一些政策只提到未来改革方向,一些举措表述相对笼统,一些提法界定不明确,在没有相应实施细则的情况下,导致政策的可操作性差,造成政策有突破,落地有难度的局面。提案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的落地,细化相关政策操作规程,同时动态跟踪企业需求,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痛点问题,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
    民建上海市委提交提案,认为上海的土地、人力、商务等成本存在一定程度的刚性,生产要素成本下降幅度有限,政府应该着力降低企业制度交易成本,用“软环境”抵消“硬成本”,打造各类服务与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功能型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信息、空间等,通过宣传宣讲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顺利使用到政策。
    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戴德梁行亚太区董事局主席兼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张国正表示,一项对在沪400多家跨国企业的调查显示,过去企业往往关心土地、人力、能源电力、税收等营商环境方面的“硬指标”;但近两年企业对营商环境“软实力”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包括楼宇老化、建筑能耗、网络安全和自然灾害等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的问题。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韩曙表示,在机构合并后,政府部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需要及时更新;上海市人大代表、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琰建议,上海应该以专业高效的金融调解为着力点,帮助民营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作为及时有效的法治供给,疏导民营企业法律风险;上海市政协委员、ABB中国高级副总裁李刚认为,营商环境其实也包括了子女入学、就医养老等方面。
    上海市长宁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温新华建议,司法部门对企业既要从规范的角度出“诊断书”,也要从帮扶的角度出“金点子”,创新工作模式。在网上,应该重点打击“套路贷”“吊模斩客”“职务侵占”“差评索财”等行为,斩断灰色利益链条,维护好营商环境。
    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委员应仲树表示,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营商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但相比广东民营经济活跃度不高,区域营商环境建设还存有改进空间——很多地区设立的专项政策、专项资金,只惠及本区域内的部分熟悉政策的企业,地区间政策不同程度还存在着衔接难等。他认为,当前上海牵头建设的“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主体功能初步完成,但区域内的办事流程没有实质变化,区域间的数据信息共享进展慢,区域和部门间的协调任务增加,办结率低。“建议长三角地区加强在产业政策、技术贸易领域的合作、对接和互认。”应仲树说。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汪胜洋表示,在调研中不少企业在反映问题之后,往往不愿过多透露自身信息。“他们担心,会在未来发展中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支持。由此,个人认为,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创造一个环境,让‘死去’的企业有机会说出‘痛点’,让活着的企业敢于‘喊痛’,为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