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4-11
2019-04-11 第03版:企业债 大 | 中 | 小 

解剖债务“灰犀牛”关键看结构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谈债市风险

作者: 成静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8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成静

    日前,在2019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年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对债务“灰犀牛”进行了“细微的解剖”。张晓晶认为,国有企业的结构性优势、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与软预算约束、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三位一体”,既带来了中国的高速增长,也在客观上积累了大量风险。核心的原因就在于边界模糊不清。“政府兜底”看似抑制住了风险,但是代价更大,所以我们要改革,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破除政府隐性担保,强化退出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从结构细分看总体债务情况

    张晓晶说,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总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是243.7%。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算法,央行的数据是249%,国际清算银行2018年三季度的数据大概比这个数还要高一点,所以一般认为是250%左右。这个水平接近于美国的水平。与新兴经济体比起来,中国的数据也是比较高的,新兴经济体大概也就190%左右,我们大概高了60个百分点。
    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债务是6万亿元,2008年的时候是12万亿元,2018年的时候是18万亿元,其增速大约每年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而中国的债务增长率是每年12~13个百分点。因此,张晓晶认为,水平不一定是最大的问题,结构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此外还有速度,也是导致我们关注风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具体到结构问题,张晓晶认为应当从三个实体经济部门来分析:企业、居民和政府。

两个层面解构杠杆率问题

    张晓晶从各个部门对杠杆率的风险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居民部门,他发现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水平其实不算太高,特别是跟发达经济体比较起来,只有53.2%,但是上涨的速度太快了。“‘二战’以后,发达经济体整个的杠杆率上升都特别快,特别是居民部门都很快。美国最快的时间段是2000~2007年,也就是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7年,最快速度每年增长4个百分点。中国最快速度是从2008~2018年的10年,每年3.53个百分点,我认为就已经接近美国最快的增长速度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主要的风险。”张晓晶说,“那么,未来我们还能靠居民部门稳住杠杆率吗?我认为这个很难做到。”
    其次是企业部门。张晓晶认为,我国企业杠杆率的问题根本不是在企业,而是在政府。“我国的企业杠杆率应该是全球第一位,达150%之多。然而,其中66.9%是国企的债务。国企债务中有一半左右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具体来说,55.2个百分点是地方融资平台和跟融资平台相关的其他债务,总额大概45.3万亿元。因此,如果把国企去掉,私营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大概也就是53个百分点的水平,跟国际上的水平差不多。”张晓晶说,“因此,当我们看结构的时候,还会发现政府部门才37%,太低了,根本原因在于国企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进一步细致解剖,张晓晶说,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主要就是隐性杠杆。“如果我们把隐性债务和显性债务加总,55.2%的隐性债务加上37%的显性债务,一共是92%的水平,其实是非常高的。”张晓晶说。
    以上是第一层解构。张晓晶又从另外一个层面进行了解构,就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层面。回顾150年的杠杆率变化,私人部门更多的是推动经济增长,而公共部门更多应当是熨平波动的,主要作用不一样。而我国的数据来看,根据上文的分析,居民部门加上非国有企业部门大概有103%,这个数字在国际上横向对比也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如果加入政府的隐性债务,我国公共部门的杠杆率就达到了140%,这实际上是不太正常的。
    
“三位一体”带动经济增长同时积累风险

    分析我国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的原因,张晓晶认为,国有企业的结构性优势、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与软预算约束、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三位一体”,既带来了中国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大量风险。
    “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到今天都没有理清楚,也就是政府最后还会兜底,国有企业结构性的优势还没有打破,包括硬约束的问题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形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这是社会学名词,也就是说看起来一个运行多年还非常有效的制度,但是实际上会导致风险。最终政府很难做到兜底。”张晓晶说。“所以,政府兜底看似是抑制住了风险,但是它的代价更大,因此我们要改革,包括向竞争中性、所有制中性靠拢;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约束扩张冲动,重塑央地关系;破除政府兜底、隐性担保,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退出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优化信贷配置。”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