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10-10
2019-10-10 第07版: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

——专访湖北省十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欧阳立

作者: 胡玉林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李建民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572
胡玉林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李建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怀支持下,十堰人民埋头苦干,砥砺奋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十堰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十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欧阳立,他表示,昔日“老、少、边、山、穷、库”的十堰,逐步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现代开放,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与全国人民一道阔步迈入新时代。
    中国经济导报:回顾十堰建市50周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由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沧桑巨变。十堰取得了哪些可喜的成绩?
    欧阳立: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1969年,伴随着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年9月1日改名为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十堰市应运而生。那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63亿元、财政总收入仅有1120万元。
    50年来,全市人民奋发图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迎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从建市之初的闭塞落后,到改革开放后的生机勃勃;从分散凌乱逼仄狭长的城市格局,到东进北拓全面开花的人居空间;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城市环境,到纵横交错顺畅通达的交通路网,十堰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十堰GDP首次跨入全省“千亿俱乐部”;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47.8亿元,是1969年的377倍;人均生产总值达51315元,是1969年建市时的266.6倍;财政总收入达179.9亿元,是1969年的1606倍。
    中国经济导报:十堰承载了中华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梦,围绕汽车产业又有哪些产业布局?
    欧阳立: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十堰这个小山村在三线建设中迎来了蝶变重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建设者靠着“煤油马灯”“干打垒精神”和“芦席棚精神”,在贫穷落后的小山沟建起了现代化的汽车城,谱写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上世纪70年代,第一台东风汽车下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应运而生,1978年全年汽车产量为5000辆,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达54.6万辆,是1978年的109倍。现在全市拥有汽车企业近千家,汽车产能达百万量级,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低速货车、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商用车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十堰合力构建“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69年的59.4调整为2018年的9.1十堰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经济导报:“生态立市”是十堰的战略选择,十堰如何打好生态立市这张牌?
    欧阳立:新中国成立后,十堰为服务国家“三线”建设,支持兴建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二汽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加上当时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欠下了“生态账”。
    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先后有55.2万亩的土地淹没水下,13座集镇搬迁重建,关停300余家污染企业,拒批160个有污染风险项目,每年减少税收10多亿元,6万职工因此下岗,5万库区渔民“洗脚”上岸另谋出路……十堰人用“绝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库区”的执着,以千方百计保护水环境的壮举,诠释了“守井人”的担当。
    2018年,十堰全市优良天数305天,位居全省前列。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五河”治理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的典范。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30.6%提高到现在的64.7%,森林面积、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等主要林业资源指标居全省首位。十堰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中国经济导报:十堰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欧阳立:十堰市属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十堰先后实施规模扶贫开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脱贫攻坚等扶贫攻坚行动,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举全市之力,以“户户走到、扶贫车间(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工作为重点,整体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市贫困人口(不考虑脱贫标准提高因素)从1984年的225.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7.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2.3%下降至7.8%。今年4月,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三个市区已经脱贫摘帽。
    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坚持共建共享、富民惠民,全面展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71元,是1980年的7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95元,是1985年的44倍;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0%下降到2018年的31%。十堰成为全省范围内除武汉外,拥有三甲医院、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8年保持湖北省前三。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十堰将抢抓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努力夺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打造美丽十堰、畅通十堰、创新十堰、幸福十堰、开放十堰和活力十堰。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