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12-06
2019-12-06 第02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千里黄河流经陕西:千年时光“惊艳”了谁?

作者: 公 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111
     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的荷塘正迎来莲藕丰收季。公欣/摄
    西安市世博园。公欣/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  欣

    1948年3月,毛主席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时,望着滚滚黄河水,深深感叹:“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对于陕西而言,黄河如同母亲河,滋养和哺育着三秦儿女,见证着沿黄地区的历史变迁,传承着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跟随“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采访团赴黄河陕西段进行采访发现,原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直为生活在陕西沿黄地区的人们所探索实践,他们带着对黄河的感恩和敬畏,合理利用着黄河的宝贵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着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展现和传承着黄河留下的自然和人文魅力,不遗余力地依托着黄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三秦大地上,西安“八水”柔性治理取得卓越成效、渭南抽黄工程功垂千秋、韩城文化传承与产业转型碰撞交织……显而易见,在黄河水流经的陕西段每一座城市,故事更加精彩,也更加令人回味。

西安:这里的“治水”很柔性

    西安,古称长安,境内河流水系众多。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如今的“长安八水”是指渭、泾、灞、浐、潏、滈、沣、涝八条河流。近些年,西安以“长安八水”治理为重点,以河湖连通为主要抓手,不断加大河流水系的治理步伐,努力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着力打造亲水近水、安澜和谐的生态空间。
    据悉,目前渭河西安段及灞河已基本完成综合治理任务,涝河、浐河等河流正在加紧实施,沣河、泾河、潏河、滈河等4条河流进行了部分治理,其他河段治理正在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正在抛弃原有硬质化堤防治河模式,坚持柔性治水思路,减少工程措施,增大非工程措施,增加绿化、再生水利用、湿地抚育等生态内容,实现水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采访团一行的脚步踏及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是寒冷的冬季,然而公园内依然能时不时地见到一些水鸟浮水而过。“以前的时候也能见到一些水鸟,但是种类不多,现在生态环境治理好了以后,整个生态区内水鸟的种类已经达到200多种,环境好转带动生物多样性保育恢复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管理局韩波介绍,自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按照“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柔性治水理念,提升环境水平,如今灞河治理已成为柔性治水的典范。
    据了解,目前浐灞生态区已建成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公园等6个生态公园,新建堤防及滨河景观带52公里,新增湿地2.3万亩。同时,在浐灞生态区进行岸堤防的坚固和生态化改造,集中整治黑臭水体,推广使用再生水,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目前河流湿地覆盖率达到15%、林地覆盖率达到18%。
    浐灞生态区只是西安柔性治水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近年来,西安重点加强河道滩区治理以及湿地恢复、大水面建设,留住雨洪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了渭河、灞河等10条主要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新建、加固标准堤防429公里;建成了西安湖、仪祉湖、护城河水上游览示范段等11座湖池,新增生态水面面积1.84万亩;建成浐灞湿地、灞渭湿地、沣河湿地等13处大型湿地,新增湿地面积3.96万亩;建成了两大生态引水系统,推动了库河湖池水系连通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使主城区原有湖池“死水一潭”变为清波荡漾,初步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斗门水库,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据悉,西安争取到2022年,基本完成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新建、加固堤防长度377公里,新增绿地面积4.78万亩、湿地面积2.77万亩、生态水面4.45万亩,对河流沿线的572个村庄进行截污治污,河道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河道水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修复。

渭南:这里的抽黄工程很“疯狂”

    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东部,境内所有河流都最终注入黄河,属于黄河流域。在仅有100多公里的黄河沿线,渭南就建有龙门抽黄、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和港口抽黄等多个抽黄灌区,这些还不包括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抽黄站点。这些抽黄工程,不仅灌溉着渭南500多万亩的农田,还给沿黄的渭南县市,提供着大量的城市用水和人畜饮水。
    走进南乌牛二级提灌站厂区,看到“兴水惠民”四个醒目的大字,刚维护完的四台抽水泵盖着保护罩,静候灌溉期的到来。这里,是渭南市东雷抽黄灌溉工程中,装机容量最大的座电力提灌抽水泵站。据了解,泵站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1982年建设完成,共装设4台机组,和高明三级站、高北系统、高西系统共15个抽水站组成了南乌牛灌溉系统,负责灌溉大荔、合阳、澄城三县共40多万亩农田,主要以抽水生产抗旱灌溉为主。
    而在南乌牛灌溉系统“惠及”的大荔县两宜镇洼底村村民眼中,这一道道穿梭在田间地头的灌溉渠,是他们能够安心种植苹果、桃子、冬枣等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的根本“保障”,正是抽黄工程和这些灌溉渠让他们摆脱了以前靠天吃饭的穷苦日子。
    据了解,东雷抽黄是国家大型灌区,也是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灌区建有各级抽水泵站28座,安装各类抽水机组121台,总装机容量11.86万千瓦。最多九级提水,累计扬程311米,渠首最大引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建有干支渠97条,总长72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7万亩,惠泽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个镇41.7万人口。
    而如今,如何落实节水优先、补齐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短板,是现在“东雷抽黄人”正在思索的一道课题。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焕新表示,“建设智慧灌区,是减少人力成本,落实节水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先行先试,建立样板,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先进手段,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为争取项目支持创造条件,着力使智慧灌区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灌区前列。同时,建设生态灌区,促进持续发展。用水结构单一,是影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短板,要突出扩建早立项、早实施这个重点,在扩建中拓宽渠道,向城市生态供水、工业用水等多元发展。”
    据了解,下一步,渭南市将大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渭北百万亩扩灌、洛河引干入支、新建洛惠渠龙首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解决好渭北旱塬缺水问题。加大雨洪、中水等资源利用,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平原水库,拦蓄利用雨洪资源。

韩城:这里的文化与产业“有故事”

    走在沿黄公路韩城段的小村庄,每户门牌匾上颇有几分古韵的“家训”不觉让人置身古代的深家大院,“厚德载物”、“家和万事兴”……一句句文言字句间,韩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呼之欲出。这些,就是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于韩城市这座文化名城的最初印象。
    韩城市,刚好处在两段黄河的接合部,承上启下,把陕西境内的黄河分成两个部分。“史圣”司马迁的诞生地、千年古城、芮国古遗址、民居活化石党家村、红军东渡抗日的芝川古渡……这座黄河沿岸的小城,遍地文化、遍地故事,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如今的韩城,以黄河为依托,以黄河为纽带,逐渐成长为陕西乃至黄河沿岸最靓丽的城市之一。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韩城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澽水河是境内入黄最大支流,也是韩城的“母亲河”。韩城市近年推出的“百里水系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地处黄河岸边的优势,利用黄河资源,引黄入城,引黄济澽(河),打造了南湖、北湖、中湖、司马湖等人工水面,大大改善了韩城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城市风景。
    河水蜿蜒,湿地蔓延,芦苇片片,湖光山色,景色幽静,空气清新,融山水之灵气于一方,汇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这就是澽水河生态治理项目建成后澽水河将会呈现的美丽景观。据悉,该项目充分利用澽水河沿岸的山水资源,结合区域文化,打造防洪安澜、景色宜人、文化丰富的生态景观河,提升澽水河生态效应,改善韩城古城至司马迁祠段生态环境,为韩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创造优美的投资环境,营造韩城古城至司马迁祠区域优美的河流自然生态景观及人文历史景观。
    一直以来,韩城市由于位于黄河西岸关中平原到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破碎,沟壑纵横,极易遭遇短时强降雨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对此,在韩城有600多年栽培历史的花椒树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近年来,韩城市不断调整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以花椒为主的经济生态兼用林,按照向宜林荒山荒坡、川原地埂、瘠薄耕地“三延伸”的原则,不断扩大花椒栽植规模,将生态经济型树种花椒作为退耕还林主栽树种,引导农户从硷畔零散栽植向规模化、基地化和产业化来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花椒栽植面积从退耕还林前的1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55万亩。
    花椒树的种植,不但帮韩城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也带动了当地人走向致富之路。“这两年的花椒价格基本维持在40多元,去年我家种植的花椒就卖了将近30万元。”韩城市芝阳镇薛峰乡卫峰村村民贾新年今年已经67岁,家中25亩地都用来种植花椒,靠着种花椒的收入,家里添了两台小车,大儿子也在韩城市区买了房。
    而在韩城,像贾新年这样的靠花椒致富的人不在少数。如今,韩城全市花椒年总产量达2600万公斤,花椒芽菜年总产量达100万公斤,花椒总收入达2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花椒收入5600元,椒农人均花椒收入11000元。韩城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富民作用最强、示范辐射带动力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级花椒产业园区盛大开园,花椒深加工产业品种繁多,老百姓自己的电商模式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种文化情怀,一颗花椒承载,在韩城,这座与黄河交织“成长”的城市,一切故事都变得厚重而更兼具意义。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