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12-11
2019-12-11 第02版:特别报道·年终岁尾看“六稳”系列报道之二 大 | 中 | 小 

奔着需求去 稳金融仍需“精准滴灌”

作者: 李盼盼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826
     制图:邵鹏璐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李盼盼

    赵言是一位做卫浴产品起家的小微企业老板,卫浴产品竞争激烈,但赵言的公司凭借创新的设计和较低的价格从众多卫浴公司中脱颖而出。“每天的产量不低于8万个卫浴配件,到了年底更是忙得连睡觉时间都没有。”赵言说。
    如今生意红火的公司,曾经因为资金不足,险些停产。卫浴最贵的成本是原材料,加上租赁厂房和人工费、设计研发费用,赵言手里的资金就像扔到大海里的一块石头,“连声音都没听到就不见了。”赵言苦笑。
    没有资金运转的企业,再好的创意也无法实现。在赵言看来,没有固定资产,银行贷款也无从谈起。
    但在当地的银行看来,面临倒闭的公司,可能也蕴藏着巨大潜力。虽然缺少抵押物,但是依靠创新占领市场的赵言有技术,新品推出几个月,订单一直没有断过。这样的企业像沙砾中的金子,就差一笔流动资金来救活。
    银行免费为赵言做了专利评估登记服务,并综合考虑产销情况和市场行情,很快为赵言办理了一笔近百万元的贷款。正是这笔贷款,让赵言的公司撑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再度运转起来。

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梗阻”

    像赵言一样的企业管理者有很多,他们有创新,有干劲,有时缺少的就是前期的一笔运转资金,而缺少资金往往容易导致企业夭折在创业的路上。同时,当下先进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稳金融的相关政策一直在路上。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推出多项举措,取得显著效果。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梗阻”被逐渐打通。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万亿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民营、小微企业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进各项经济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助燃器”,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切实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筑牢稳金融的根基。

稳金融一直在路上

    没有抵押物、没有固定流水、没有贷款记录,和赵言一样,这几乎是所有初创型小微企业贷款时面临的难题。
    针对上述情况,郭田勇表示,从总量上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灵活使用,保持了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改革完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推动了市场利率下行,实体经济获得了更多实惠。
    除了总量相对宽松,金融结构也在优化。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得到的金融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郭田勇看来,这都是定向降准、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政策精准发力的结果。
    其中,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也功不可没。这让银行改变了以往将业务放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模式,通过把主要精力放在来源业务,解决了盲目扩张的问题。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主线,积极开发适合本地企业和本土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动业务和产品不断创新,通过提高运营水平和服务能力来实现自身发展。
    以山西为例,积极探索“互联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省内银行用科技为金融赋能,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运用税务、工商、国电等公共信息,推出一系列服务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业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然,民营企业跨越融资的高山,还必须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表示,民营企业的高违约率和高道德风险,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信贷、债券的违约率高,总体诚信度较低;同时,未上市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可信度低,出现了大量高存高贷、财务造假等问题,以及民营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不利时通过内部变革或外部支持渡过难关的能力比较差、信用背书不够等,这些现象都不容忽视。

政策落实是关键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加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体系与供给体系以及需求体系的适配性。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对此,郭田勇表示,应发挥好政策合力,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政策,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做好政策协调联动,加强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民营、小微企业预期。
    以小微企业困扰之一的信息不对称为例,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近期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要求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以陕西为例,由政府主导搭建的信用金融服务平台,已采集全省200多万家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近1.7万家企业的社保、税收及国土等深度信息,实现融资需求对接。

严监管不放松

    除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严监管”对稳金融也很重要。
    宋玮表示,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并不矛盾,从长期和全局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保持有机统一。如果金融本身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那么,其自身的风险也无法避免。金融自身的风险如果不可控,那它本身也不具备服务好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他指出,无论政策如何调整,银行业都要始终把“防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
    宋玮建议,具体来看,金融机构要加快完善中长期、能够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也要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各项经营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良性健康发展营造适宜环境。
    宋玮强调,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高,监管部门要适度加大风险容忍度。建议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融资担保基金来分担小微和民营风险,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缓解融资困境的有效举措。
    金融自身领域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郭田勇认为,在监管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下一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进一步稳妥推进防风险的相关政策,保证监管的力度不减,确保金融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新的伴生风险不足以成为严重问题,为实体经济稳健有序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