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1-09
2020-01-09 第05版:一带一路 大 | 中 | 小 

“一带一路”倡议下 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变化”

作者: 公 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104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  欣

    2019年12月,延时44个小时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在西班牙马德里闭幕。此次大会也创造了筹备时间最短和谈判时间最长两个历史纪录。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同往年气候大会一样,“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依然是本届气候大会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COP25期间,在一些与气候、资金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相关的会议中,来自不同组织不同国家的代表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安排、国际合作和具体实施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在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讨论中,也有与会代表多次提到‘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性。”创绿研究院研究员李秀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但同时经济增速快、潜力大,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高,是未来全球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增长源。此外,数据统计,“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1995~2015年,全球因气候灾害受灾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了其中7个。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和自然资源主管艾达·西迪科娃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0%,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目前的排放水平,那么到2040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预计将消耗掉《巴黎协定》中所列“碳预算”总额的近2/3。
    在李秀兰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不可避免地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同时也势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地避免或管理这些可能的问题和风险,是其自身发展、国际合作与投融资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
“‘一带一路’实现绿色、和谐、健康的建设与发展,在沿线各国合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气候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减缓与适应潜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韧性和实现本国气候目标有着积极作用。”李秀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更加坚持绿色理念,把绿色发展要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任务措施中。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同年5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2018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已有120多家中外合作伙伴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其中包括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部门、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等60多家外方合作伙伴。2019年1~10月份,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完成可再生能源投资23.8亿美元。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风力发电占全球总量的1/3。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核心组专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不久前就曾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可将生态环境治理、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与教训、标准和技术,以及一些创新性政策和工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交流,并基于东道国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如果能结合国际社会的政策、金融和技术资源,同时支持低碳发展,必将为全球减碳行动创造重要机遇。由此,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建议,应设立一个国际平台支持“一带一路”国家金融体系的绿色化,满足这些国家快速增长的绿色发展需求。同时,应加强项目业主、投资者及公共部门采购机构获取绿色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能力。
    采访中,李秀兰也认为,构建系统、科学的绿色金融体系对于撬动公共和社会资本流入更绿色低碳、更具气候韧性的行业和领域会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起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必须以绿色为底色,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对于中国而言,如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在绿色金融与投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对绿色发展并助力全球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政策、金融、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和民间合作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与知识经验互鉴,对提升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气候和能源治理能力等方面也非常重要。”李秀兰表示。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