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5-20
2020-05-20 第02版: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疫情倒逼出口转内销 恰是外贸企业培育本土品牌机遇期

作者: 杨虹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31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杨  虹

    提到出口转内销,很多是外贸尾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不断蔓延,很多外贸企业不得不“放低姿态”,寻求国内渠道。然而,很多外贸企业实现转型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些代工型传统外贸企业,习惯“贴牌”生产,少有品牌研发,在出口转内销过程中,面临着国外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双重挤压。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员王孝松在线上举办的5月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表示,以应对疫情、抗击退单潮为契机,中国外贸企业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渠道开拓能力,疫情抑制外部需求的不利时期,正好可以成为中国培育本土知名品牌的有利时期。

大部分外贸企业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底端

    广东省佛山市一家为海外锅具品牌做代工的企业最近有点不淡定了。“工厂生产锅具出口暂时没受太多影响,大家都躲在家里做饭了。”公司负责人庞总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疫情带来的“宅经济”起初让这家公司有些“沾沾自喜”,然而,当看到大量出口转内销产品涌入国内消费市场时,庞总也开始着急了,“公司主要是做代工,虽然也在开发自有品牌,但在渠道推广和品牌建设上都不太成功。”
    对于传统的加工型外贸企业,从纺织品服装到各类轻工业产品,从机械设备到电子数码产品,都是不为人知的中国企业为国际知名企业进行“贴牌生产”。事实上,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完全符合国际大牌产品的质量要求,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借助国际知名品牌而出口到国际市场。
    王孝松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外贸企业长年只从事生产环节的“简单劳动”,而较少从事研发产品、拓展营销渠道、创立品牌等“复杂劳动”,大部分企业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在退单潮的冲击下,外贸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必然要从事“复杂劳动”,尽管面临着学习成本和转型成本,但国内消费市场的数字化大幅降低了企业自建品牌、打通销售渠道的门槛,线上形成的端到端的路径也剔除了层层转包的中间商,这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了更低价的商品,也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当中国企业具备了布局规划、研发、生产、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全方位的能力时,也就真正实现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上地位的提升。

创新营销方式,加强柔性生产

    很多外贸企业都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实现转型并不容易:他们习惯了国外进口商的大宗订单,不需要进行产品线规划、新品研发、渠道开发、品牌打造等活动,只需按照对方要求进行生产即可;但国内订单则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这就需要外贸企业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探测市场、开展新产品研发、积极打造品牌,从事简单生产活动之外的技术密集型活动。
    王孝松建议,外贸企业首先需要尽快实现由外销向内外并举的转型,首先需要创新营销方式,特别要重视线上营销渠道。受疫情影响,国内的线下交易也受到严重抑制,传统的商贸城等线下批发交易市场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外贸企业转战国内市场只能依靠线上渠道。
    其次,外贸企业需要加强柔性生产,满足小批量、个性化需求。柔性生产的模式早已存在,但外贸企业长期适应于接受大批量海外订单,并未对柔性生产给予足够重视。未来,为满足小批量、零散化、个性化的国内需求,外贸企业需要提高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建立弹性生产体系。
    王孝松认为,尽管退单潮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在客观上成为各行业重新洗牌的契机,也为外贸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提供了动力。以应对疫情、抗击退单潮为契机,中国外贸企业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渠道开拓能力,那么,疫情抑制外部需求的不利时期,正好可以成为中国培育本土知名品牌的有利时期。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