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6-03
2020-06-03 第05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徐晓兰委员: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

作者: 王晓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945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王晓涛

    “此次疫情深刻改变了各行业对数字化的态度,数字化从‘可选项’变成了商业竞争的‘必选项’,数字化进程被按下了‘快进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今年带来了《关于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的提案》,她表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免疫力和生存力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与传统行业实现快速融合,一场由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2017年3月,“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字技术已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点方向,数字转型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重要引擎。在世界范围内,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内容,并在逐步推动产业界和全社会的数字转型。
    徐晓兰分析认为,我国企业总体数字化水平较低,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尽管我国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阻碍行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依然存在。她在提案中将相关难点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因资金缺乏和技术门槛等问题面临数字化转型困境。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较低,我国有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较为粗放,税后利润仅为3%~5%,无法承受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应用的高昂成本,因此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即使开始数字化转型,由于数字化投入与收益存在时滞,大部分中小企业更关注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收益,无法接受收益时滞期的存在。疫情导致的企业停工停产、供应链中断、需求锐减,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优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而非数字化问题。
    二是行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的驱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龙头企业以自身内部集成为主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延伸方面,龙头企业没有起到对整个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带动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大多中小企业数字化程度低,产业链的协同失调,“数据孤岛”仍然是我国普遍常见的产业难题。另一方面,我国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在规模、成本、利润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存在优势,但企业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上下游布局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是行业间整体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靠近消费者的2C行业(零售、文娱、金融),数字化水平相对高于2B行业,很多已经接近或成为数字化原生企业;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在数字化能力建设上起点相对较高;信息化投入较大、创新动力强的行业,如教育,数字化程度有一定积累,但也面临较多问题;政府机构和制造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中,超过50%的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尚处于单点试验和局部推广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徐晓兰在提案中提出以下三项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引导。构建政府、工业互联网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的联合推进机制,形成联动和共振效应。针对中小微企业,推行普惠性技术、金融服务,大力推行数字化转型。短期内,助力企业快速脱困,减小运营成本,缓解订单及供应链压力,同时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对冲可能出现的出口下降;中长期,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牵引作用,打通数字化转型链条,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激发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数字化产业生态。通过工业互联网区域/行业分中心,形成物理分布、逻辑一体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通过对工业互联网数据广泛汇聚、深入分析,助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流程优化,赋能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打造基于大型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赋能平台,通过大企业建平台和中小企业用平台双轮驱动,推动数字化资源协同和对接,培育一批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虚拟产业集群,进一步开放合作,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良性互动发展,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各具优势、竞相创新、梯次发展的数字化产业格局。
    三是因“业”制宜推进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一方面,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行业特征,在考虑从顶层推进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时,需要考虑到行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从而以适当的政策扶持、经济激励助力行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做深、做透,利用工业互联网联合创新中心,找准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提出应用共性和个性问题、促进行业数据流动、打破行业壁垒,构建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的国家级数据平台,彻底解决行业数据“孤岛”问题。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