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6-04
2020-06-04 第06版:绿色 大 | 中 | 小 

欧其代表:产业转移要注重承接与环保共赢

作者: 白雪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20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白雪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实际。因此,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产业转移则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腾笼换鸟”的推力之下,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从实际成效来看,中西部地区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以承接转移促产业升级,在产业基础、硬件设施、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中部六省经济增速全部“跑赢”全国,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实现弯道超车,贵州、云南、西藏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前三甲。
    不过,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重规模轻质量、地区间产业引进过度竞争,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等,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业转移的实际效果。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欧其建议,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产业转移乱象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欧其说,重规模轻质量、地区间产业引进过度竞争、产业层次不高、配套能力不强、优质劳动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凸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业转移的实际效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落后产能、淘汰产能、“两高一低”企业和项目纷纷随着鼓励政策的实施“乔装打扮”混入其中,其对当地经济和税收贡献十分有限,但是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却造成极大的威胁。在欧其看来,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阻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甚至加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比如,当前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如火如荼,但监管力度和监管能力却远远跟不上。欧其认为,一些工业园区堂而皇之把“生态示范园区”“节能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称号变成了非法排污的遮羞布,一方面打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旗号去争取相关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却又明里暗里污染环境。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严重损害了群众的环境利益和政府公信力。
    同时,欧其还指出了化工产业转移中的一大问题——承接化企西迁存在盲目性。化工产业属于产业链长、劳动力吸纳能力强、能够创造较大产能和产值的产业,一直以来就备受中西部地方政府青睐。“很多中西部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认识不足,也不考虑自身是否真正具有发展化工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纷纷出台‘最优惠’的招商政策,创造种种便利条件,大力引进东部地区列入关停并转目录的化工产业和企业。”欧其表示,以高耗水的染料及染料中间体行业为例,这些项目只适合在沿海、沿江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
    最近几年由于东部地区进行高标准环保整治、高频率安全检查,不少生存困难的企业被招商到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比如在毗邻黄河中上游的某市及周边地区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高密度布设了6个工业园区,近年来陆续引进了年产5万吨、10万吨甚至40.5万吨的超大体量染料及染料中间体项目。2019年,西北某市某工业区就有近30个染料及染料中间体项目在建。

中西部承接产业需把住环境关

    产业转移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为更好解决目前中西部产业承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欧其提出要实现产业承接与精准招商的紧密对接、实现产业承接与区域协同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承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赢、实现产业承接与人才培养的互促互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实现产业承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赢方面,欧其建议通过产业转移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而不是让中西部地区完全复制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环境标准和准入门槛,必然导致更加难以治理的环境污染。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在污染治理的硬件设施、技术水平、防范意识上都比较薄弱,将加大当地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从而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欧其表示,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此,欧其建议通过建立产业环境指标监测查询机制、建立两大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机制、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环境污染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环保风险评级机制来实现产业承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