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6-30
2020-06-30 第02版:发展改革新闻 大 | 中 | 小 

线上消费增长快,下一步扩内需还要做足“线下”文章

作者: 刘润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703
     5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在4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收窄4.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刘润

    随着企业复商复市步伐加快,居民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多项政策促进下,居民消费持续改善,市场销售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8%,降幅在4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收窄4.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7%,收窄5.4个百分点。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与消费,既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陷入低消费低增长循环的现实要求。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热点研讨会举行,就疫情下消费潜力与扩消费对策进行了讨论。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研究团队认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各个行业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运营。但相比之下,消费复苏仍然相对乏力,出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网上消费、新业态消费等增长较快;另一方面,餐饮、住宿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服务类消费仍然较为疲软。因此,之前预期的“报复性消费”暂时还没有出现,消费低迷依然存在,促消费任务仍然艰巨。
    当下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认为,当下消费不足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就总体来说,我国消费率不低,但居民消费率偏低,公共消费支出弥补了居民消费的不足。第二,目前存在棘轮效应,如果收入预期变缓,会放慢消费速度。第三,疫情带来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低收入群体收入减少将减弱整体居民的消费倾向。
    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消费潜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和预期。收入决定人们当前的支付能力,预期就是居民的安全感。越没有安全感,边际储蓄倾向会越高,消费倾向越低。现在不仅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要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即提高我们的生活保障水平。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指出,当前的消费不足,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下,户外活动仍受局限,线下消费场景还没有恢复,被动消费减少。同时,因为收入下降,不得不主动减少消费,居民主动降低消费。
当下有哪些刺激消费的措施?张平表示,首先需要关注中小企业和个体户,通过直补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稳定中小企业才有可能稳定基本的就业盘,居民收入才有保障。政策应精准发力,解决当前痛点:一是怎样通过产业平台更加清晰地识别中小企业,发挥金融辅助作用,对中小企业进行助贷;二是对居民资产负债给予一定减息,使居民资产负债压力不要太大;三是疫情后期,如何释放被疫情限制的消费至关重要。所以,配套的政策措施可以考虑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行收入分配调整,同时增加社保方面的覆盖力度,对疫情带来的不均衡冲击进行缓解;增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设法提高就业率,保障居民收入稳定。
    林采宜认为,要把需求转化成有效需求,消费券的现金化是非常有效的做法,这为有消费需求的潜在消费者赋予了支付能力。同时,可以提供消费信贷支持,解决当期消费需求与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另外,关于中小企业救助问题,银行的信贷政策可以多向个人、消费信贷倾斜。
    颜色指出,目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被动的消费下降,二是主动的消费下降。被动的消费下降主要就是因为疫情防控压制了正常的需求。主动消费下降主要是和收入相关。对第一类被动消费不足和下降,要优化防疫控制的模式来释放消费。对于主动的消费不足,可以继续发放现金消费券。同时对于中小型企业要加大救助力度,通过稳定就业,稳住收入来提升消费。
    目前不少地区都发放了不同额度的消费券引导市民消费,对此,专家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及政策建议。
    张平认为,应当促进养老券类型的现金券进行实物消费,对打工的常住人口也要进行适当本地化补贴。
    林采宜建议,要通过消费券引导购买商品的类型和品种,也要注意甄别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通过改变发放消费券的具体形式,降低消费券的可转移性、可交易性,确保消费券发放到需求最迫切的居民手里。
    颜色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识别低收入群体,从而给低收入阶层以更好的帮扶。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