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9-22
2020-09-22 第02版:发展改革新闻 大 | 中 | 小 

扶贫续写新的“红”,全国9颗苹果1颗产自延安

作者: 刘润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443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刘润

    革命圣地,红色景区。如今,另一种红色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红色革命老区。一颗颗饱满红艳的苹果为延安带来了脱贫致富新气象。
    提到陕西延安,多数人还停留在高原山地干旱的贫穷印象里。而今,延安充分利用“高海拔、高光照、高温差、无污染、冷凉干燥”的优势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2019年,延安苹果总产量349.8万吨,累计实现综合产值243亿元。
    全国每9颗苹果中就有1颗产自延安。300多万亩苹果种植土地,占据了延安农民70%的收入。2019年5月7日,随着延安市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19.64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革命圣地延安告别了绝对贫困。

科学选育,种出“金苹果”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了延安发展以苹果促扶贫的机会。但如何种出公认的好苹果,如何利用好苹果帮助当地贫困农民实现脱贫增收,只“看天吃饭”还远远不够。近日,2020全国消费扶贫论坛在陕西延安召开,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延安洛川和安塞,听听延安农民的故事。
    延安市洛川县芦白村的洛川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藏着两个面积达500亩的国家级苹果种质资源圃和国家级苹果选种场。前者收集保存着苹果种质资源2000份,新优品种300个;后者累计开展了600份新品系比较试验,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基因诱变等育种工程。
    搜集这么多苹果品种样本,为的是选育出最适合洛川的苹果品种。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张军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洛川之所以能种出好苹果,除了自然条件,还要归功于科技育种。“我们不断研究优质品种和种植方式,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1亩矮化地产量相当于2亩常化地,一亩苹果的毛收入比以前高几倍,保质保量。”
    除了苹果收成,土地流转也是一笔可观收入。张军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果园每年会按照每亩4150元的标准付给群众土地流转费用,按当地人均流转土地3亩计算,农民每年靠土地流转就能有1万多元增收。“地不用自己操心了,还能到园区来打工。目前有固定贫困劳动力13人,每人每年能够增收2万元。”他说。
    截至目前,延安市洛川县有4.5万户、16万农民从事苹果生产。种植面积由最初引进的6.7亩发展到现在的53万亩,苹果已成为洛川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红苹果逐渐成为了百姓口中的“金苹果”。

产业加持,走出扶贫路

    种出了好苹果,还有公司专门负责收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延安美域高生态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对贫困户苹果高于市场价0.3元优先收购,近两年来共收购24户贫困户的苹果126万斤,使贫困户增收18.9万元。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直接与贫困户签订托管协议,也用高于市场价格进行优先收购,2019年收购了83户贫困户苹果510吨,户均增收3200元。
    同时,延安也在不断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张军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所谓“产业后整理”,简单来说就是“从果园到餐桌”中间的所有过程,涉及到苹果成熟后的采摘、挑选、产业链加工、储存及销售的众多环节。
    近年来,洛川县着力提升冷库储存能力,通过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累计建成冷(气调)库809座,冷储能力达53万吨。“依托成熟的冷储设施,可以做到为苹果保鲜一整年。”美域高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云峰介绍,按照延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企业还免去了贫困群体冷库仓储、智能选果等费用负担,免费为贫困户社员提供苹果冷库储藏。

多管齐下,卖出好价钱

    做出好产品,更要卖出好价钱。延安生产的苹果除了有传统的线下实体店销路,也借着电商的东风进行直销,还自己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果树认养新模式。
    张军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洛川苹果坚持保留实体店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150多家洛川苹果专卖店已经覆盖一二线城市。有了自己的实体店,更方便推介扶贫产品。随意走进一家专卖店里,都可以看到专设的消费扶贫专柜。
    位于延安新区的延安消费扶贫展销中心也是一处集展示、销售消费扶贫特色产品的线下售点。这里集中展示、售卖着来自延安市13个县市区45个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的627种消费扶贫农产品,其中自然少不了苹果、红枣、杂粮和蜂蜜等延安知名扶贫农产品。
    除此之外,南沟村也像延安其他地区一样,开启了直播带货,定期开展网上直播带货助农活动。目前,南沟村线上销售本地农特产品近3000万元。
    除了线下实体店和电商直播,延安还创新开拓了认养果树的消费扶贫新模式。
“认养一颗南沟苹果树只需500元,一年采摘权,树上所有苹果都归你,至少保证48个,多了你拉走,少了给你补。”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主任科员、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熟练地推介着自村产的有机苹果树。他身后的生态园区里每棵有机苹果树都结着红彤彤的苹果,而且几乎都挂着认养牌。“今年的苹果树认养得都已差不多了。”他说。
    这是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开创的“我在南沟有棵树、我为扶贫做贡献”认养果树消费扶贫新模式。安塞区高桥镇党委书记张泽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自开展有机苹果树认养活动以来,已累计认养果树5800棵,收入290万元。
    看到苹果树认养得如火如荼,南沟村又开展了樱桃树认养活动,2600棵樱桃树也很快被“抢”光,累计收入145万元。这为贫困村民累计增收35.2万元,人均增收2816元。
    2017年底,南沟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2018年南沟村实现整体脱贫退出。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末的2375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1.3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6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实质性转变。
    一颗小小的苹果,哺育着延安225.6万人民的幸福生活,带动实现了延安19.64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延安用自己特色的苹果产业展现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亮眼成绩。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