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1-05
2021-01-05 第k03版:大国大策·部委说 大 | 中 | 小 

“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作者: 刘润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4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刘润

    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永葆其生机和活力事关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生物完整性指数曾降到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禁渔”迫在眉睫。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相关文件部署下,5年来,农业农村部做了多项工作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2019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意见》提出,推进重点水域禁捕,科学划定禁捕、限捕区域,加快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率先在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重点水域逐步实行合理期限内禁捕的禁渔期制度。
    同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1月1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为拯救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在抓紧抓实长江禁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同时,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拯救行动计划,组建保护联盟,开展自然栖息地修复、人工迁地繁育、遗传基因保种、生态调度、增殖放流等系列保护措施,给水生生物留出喘息之机,让长江得以休养生息。
    经过一系列强力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渔船渔民退捕基本完成,经过逐船逐户建档立卡,沿江11省市共核定退捕渔船11.1万艘、渔民23.1万人。其中,“一江两湖七河”和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重点水域,共有建档立卡渔船8.4万艘、渔民18万人,已全部提前退捕上岸;各省市自主确定的其他水域,共有建档立卡渔船2.7万艘、渔民5.1万人,已提前完成2020年退捕任务,剩余1599艘、3072人将按计划于2021年底前完成退捕。
    渔民安置保障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12月4日,中央财政92亿元补助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各地落实资金114.6亿元;12月11日,各地累计落实社会保障21.8万人,帮助16.5万人实现转产就业,积极帮助渔民解决上学、看病、住房等实际困难,确保上岸有出路、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
    打击非法捕捞形成震慑。仅2020年6~12月期间,沿江执法机构累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7160起,清理取缔“三无”船舶3.2万艘,查获涉案人员7999人,有力遏制了非法捕捞多发态势。
    对长江水域生态来说,禁捕退捕工作取得的成效逐渐显现。最近一段时间,长江南京段、武汉段两个通江湖泊出现了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引来无数群众围观。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水里,长江水域生态有没有恢复,水生生物最有发言权。“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群体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说明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效果。
    经过沿江省市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长江禁捕退捕“四清四无”(清江、清湖、清船、清网,无捕捞船舶、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既定目标已如期实现。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通过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入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确保禁捕取得扎实成效,推动早日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