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11-16
2021-11-16 第04版:长三角 大 | 中 | 小 

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邂逅

作者: 施承轩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7786
     11月1日是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系列活动之一的“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相遇”新城建设主题论坛在位于上海奉贤新城的JW万豪东方美谷论坛酒店举行。施承轩/供图
编者按
    11月1日,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系列活动之一的“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相遇”新城建设主题论坛在上海奉贤新城的JW万豪东方美谷论坛酒店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张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邢海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出席并先后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振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西班牙巴塞罗那市议会首席建筑师哈维等,分别在现场或以视频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共享,让生活更美好”“从城乡二分到城乡融合”“巴塞罗那超级街区”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袁泉主持本次论坛。以下为他们的具体发言内容。

邢海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中一些累积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此,我们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安全韧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作为我们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以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和人文城市为总目标,推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这中间也包括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制定城乡建设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制定城市更新战略和政策,在实施城市更新中避免大拆大建,要求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尊重和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构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体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韧性;建设智慧城市,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整体提升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效率,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总之,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尊重自然,保护历史,建设人与自然、人与历史文化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舒适、更加美好、更加方便。

张玉鑫(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新城的建设水平决定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水平。本轮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不再是既有区域的简单延伸,也不是中心城市功能的梯度转移,而是对既往城市建设实践的全面超越。因此,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要对标最高的标准、最好的水平,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借鉴现代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聚焦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等要求,全力推进,把新城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性、综合性节点城市。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本轮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最生态为目标,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完善新城的开放空间,加强绿地、水系等生态网络建设,打造林田湖园的整体生态格局,统筹新城空间要素布局,提升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品质,让它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环境本体中。
    五个新城目前也都在按照最生态的目标全面加速发力。在奉贤新城,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不是简单地补生态短板,而是反复地、不断比照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系统性操作,向生态的方向不断蔓延。会场周边如“上海之鱼”“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一个个生动案例,都展示了未来新城发展的方向和形象。新城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会不断巩固并转化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发展优势,让工作、生活扎根在新城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让人文、人才在这里和生态更好地相遇。

庄木弟(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

    近年来,奉贤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优先发展之路,回归自然、自然而然,打造打好生态底色。我们提出要以水为魂、以绿为基、水绿交融、融合发展,力争把奉贤打造成为双碳行动的践行地、“两山”指数的引领地、“三个价值”的共生地,也就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从而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奉贤篇章。
    奉贤是一座贤城,最大优势是生态,怎样把最好的生态优势和最有底蕴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这是奉贤建设公园之城、实现人文和生态相遇的主要工作目标。而我们提出的“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城市意象,就充分体现了人文和生态的结合。
    目前,十字水街已经初步建成,田字绿廊已经围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打造公园之城,不是建成一个一个的公园,而是把整个奉贤建成一个大的公园,在这个大公园建设现代化的独立、无边界、遇见未见的新城。
    现在,奉贤已经建成大大小小公园188个,今年继续推进完成200个。我们要打造生态人文转化平台,“公园+、+公园”,全力建设公园之城,将奉贤这座公园打造成为创意文化的集聚地、诗意人生的栖息地、总部经济的成长地。
    首先,我们把乡村作为这座城市的生态底色,并推动“三园一总部”的建设。就是“一个公园一个总部,一个田园一个总部,一个庭院一个总部”,使城市得到有机更新,又使农村让城市更美好,而农村比城市更美好。
    其次,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建设一座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的现代化城市。所以我们把公园建设和人民生活相关联,并且传承我们贤美的文化。我们正在积极开展“满天星”工程,通过百个大空间、千个链接点、万个微空间,让老百姓出门就进入公园,出门就感受城市的服务、城市的温度。而这些空间,又都是与人文的打造相结合,从冷江雨巷、一川烟雨、青春万岁、明城新月、南桥源、上江南这些项目名称来看,就充满着江南的诗情画意,就是把生态和人文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可以想象,未来的奉贤一定令人向往。

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容器和建成环境的构型,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文化深度交融的结晶。科学以实证和求真为基础,艺术却以想象和唯美为源泉,而二者的联姻,乃是一切人类创造活动的最高境界。因此建筑设计的前提是对以下四大要素作出系统的分析、研判、裁量和整合:第一,经济社会认知及空间组织;第二,人文内涵发掘及外化体悟;第三,环境条件因应及人为调控;第四,基础设施连贯及传输顺达,以完成对建成环境的场所营造与人文塑形。其中人文塑形涉及“传承-创新”的时代命题。
    关于传承-创新,古今先贤都有发人深省的体悟和点拨。唐朝司空图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推崇鉴古创新以延续美好光景;胡适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主张提取国粹以助力国家复兴;梁思成的从“中而古”走向“中而新”,也是指建筑创作中的同类取向。因此传承并不等于守旧过时,创新也不等于为新而新,而是要深度领悟传统精粹的内在价值,并在转化创新中对其留韵去形,“得意忘象”,使场所营造与人文塑形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在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下,奉贤新城的龙门阁就是我有幸领衔设计的标志性景观工程。传统的韵味从上到下都有所表达,但没有采用任何古建筑元素,只在屋顶上设计了一个现代十字脊歇山,试图实践“得意忘象”的理念,再现历史经典的意蕴。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过去40年,中国最大的成就就是现代化,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城镇化。从2亿不到的城市人口,现在变成了9亿,实现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实现了“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巨大变迁。
    从对七普和六普的人口比较分析看,大量的人口继续向沿海地带集聚,下一步到底会有多少人口集聚在沿海地区,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预测,2030~2035年还有近2亿人要进城。我们讲2030年前碳达峰,而我们城镇化的高峰差不多也是在2030~2035年,也就是说,城镇化的城市人口高峰和中国碳排放的高峰将在2030年叠加,这就带来很大的挑战。
    从现在到2030年,差不多也就近10年时间,这是我们必须进行模式转型的重要窗口期。我们所有的建设理念和方式,包括我们的建筑材料、细节,都要避免高碳的锁定效应。
    城市是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国内最先进地区的建设,必须在绿色低碳的技术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今年发布的上海指数、上海手册表明,上海还不单单是想走在全国前列,还要走在全球绿色发展的前列,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
    对这个问题,概念上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现在实实在在要做的,就是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的集成。特别是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很重要。
    首先,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要协调。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就是以绿色空间承载城市功能。过去我们讲公园城市是在城市里面建公园,其实公园城市的概念是把城市建在公园里面,而且公园里面是有城市功能的,包括产业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居住功能,这是公园城市很重要的方面。还有就是要实现产城融合。现代产业的发展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过去是高碳高排放产业,现在很多是科技型产业,没有那么高的排放,所以产城融合是能够做到的。
    第二,要在交通布局上做文章。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中央6号文件就提出了“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模式。今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巴塞罗那召开,巴塞罗那就是典型的小街区、密路网,步行环境非常优渥,因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可步行的空间尺度和步行环境,才能够减少大量的机动车出行。绿色这件事情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减少机动车出行,更多地用双脚步行,去丈量周边的生活圈。
    第三,要倡导绿色低碳的建筑建造。最近中办、国办下达的文件提出要避免大拆大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加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而在整个建筑建造的过程中也是倡导推进装配式建筑,包括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这些都是新理念下这些年来推广的一些事情。
    第四,韧性城市建设很重要。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其实韧性城市也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过去我们讲的是海绵,海绵说的也是小海绵,在社区里面做个小海绵,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海绵城市,尺度更大。像奉贤这么大的尺度,就是很重要的海绵。在这里,对水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我们只是把水当成一种资源,现在谈得比较多的生态水、水安全、水文化、水文明、水生活,我觉得在这么一个地区建设一个新城,就要充分做足水的文章。
    第五,智慧化运营便捷互联。要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包括智慧型的能源、智慧型的出行,车路一体、车路协同,还有就是智慧化的建筑。
    未来15年是我们城镇化的窗口期,一定要处理好城镇化的达峰与碳排放的达峰,处理好人居与GDP的关系,这是技术性的体系,包括生态优先、公交出行、低碳建造、绿色韧性和智慧化的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整个绿色转型。当然,要做这一系列工作,还涉及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的再造,在技术层面还要健全碳减排核算的方法和考核机制。

哈维(西班牙巴塞罗那市议会首席建筑师):

    我们希望的街道,是能够满足下个世纪的需求和未来的形势,我们已经定义了五条主要的原则,来推进这些道路的建设。
    首先,是街道要成为环境基础设施。我们需要强化这样一种理念,即我们的空间管理同气候变化紧密关联,比如水在其中将发生什么作用,街道地下水如何改善我们的水循环管理,如何帮助我们改善温度条件,拥有更多的浅滩、更多的雨水、更多的树木。
    第二,如何助力我们为每个人创造最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新的公共设计、政策,使老年人和孩子们更好、更舒适地生活,同时兼顾女性视角。
    第三,我们需要创新。在新的城市设计中,我们需要发现哪些新材料将会影响我们的公共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中使用的材料需要被区分和重新设计。之前的设计是以汽车为导向,城市里所有的设计都受到了汽车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要摆脱汽车的影响,就需要重新定义哪些是受到影响的部分。我们正在创造这种新的城市家具,这些新材料将以一种人类感知的方式呈现,而不是汽车感知的方式。
    第四,关于遗产和景观。众所周知,我们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物建筑,以及非常美丽的街道立面和树木。因此,我们需要在新项目中整合所有这些内容。
    最后,是关于可达性,让人们都能方便地到达家里,也顺利到达位于不同街区的工作地点。

李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过去的5年里,我们团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共享城市、共享建筑。我们认为,共享,可以让城市更美好,而“共享,让城市更美好”,其实也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延续。
    我们分析,共享的类型有全民共享、让渡共享和群共享三种。其实汉语中的“城市”两个字就体现了共享:城者,共同防御也;市者,共同交易也。但不是城市里面所有的建筑和空间都是可以共享的。第一种共享叫全民共享,就是不需要得到你的许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第二种叫做让渡共享,就是原本我是派这个用场的,但我把这个权利让渡给你,你在很宽松的条件下就可以来享用。第三种叫做群共享,就是我们建一个小群,建了群以后就能够共享。今天由于有了手机,实现群共享非常方便,到处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共享空间。
    法国国家图书馆,只借地不借天,你不用办图书馆的借书卡就可以跑到图书馆的顶上。上海滨江打通了整个40公里的长度,原来分属各个单位的区域现在全打通了,居民不用买票就可以走遍40公里,这就是全民共享。纽约的口袋公园,通过50年的时间,建成了总共50公顷的公园,劝说各个私人业主把他们拥有的小庭院开放给市民,如果开放,就在房产税上给予优惠。上海波特曼大酒店建造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下面有个四层高的大堂,原来这个大堂车可以开进去,它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这就是让渡共享。在上海,我们有一位校友建了一家企业叫“好处”,他把上海几千个有趣的空间放到平台上,谁要租用的话,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预约,然后由这个平台再与房东分享租金。我们原本只拥有公共建筑的使用权利,但现在通过共享,我们还可以拥有私人建筑的共享使用权,这就是群共享。
    共享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分隔分享,王辉建筑师做的大杂院,杂院里有4户人家,这4户人家就做了一张共享桌子,既是大家的分割体,又是大家的共享体。二是分层分享,荷兰MVRDV设计的鹿特丹市场住宅要建个公寓,按照通常的做法,就会把市场拆掉,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这个市场保留在公寓的下面。三是分时共享,香港的中环管理很严格,但到了周末管理非常宽松,有意把步行的连廊让渡给一些低收入人群,让他们安心坐在这里吃午饭、聚会,成了分时共享的典型案例。四是分化共享,库哈斯设计的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不分年级,整个在一个大厅里,不仅可以共享空间,还可以共享知识,一年级的学生可以看到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什么,这个班的老师可以看到那个班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在这样一个大厅里面,他们有新的分化共享。
    共享会给我们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带来哪些影响?第一,通过共享,内外的边界开始模糊;第二,是线性空间延展;第三,透明性提升,就是把内部功能共享的可能性,在立面上表达出来;第四,公共私密空间的融合和重组。
    我们团队在过去的几年里,设计了海南陵水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采取“小学院、大共享”模式;设计了常州皇粮浜学校,共享空间、共享体育设施、共享停车场、共享体育老师;在上海奉贤,我们完成了“美U谷”城市设计方案,让企业和市民共享2公里长的绿地和庭院;建成了“上海之鱼”15个共享木构驿站,让每个空间为更多人服务。
    共享,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能够为建筑和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共享还可以减少建筑的建造量,加强建筑的使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也跟此次论坛的主题相吻合,既是低碳,也是人文。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格局,就是城乡二分,并且在城乡二分下,假设城镇优于乡村,便形成了以城市化为目标的发展观,就是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把它也看作是现代化的目标。与之相对的,也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乡村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的问题都是由于城市化带来的,所以他们极力反对城市化,主张保护乡村,乡村社会也被描绘成非常理想的场所。
    城乡二分这种分析范式的缺陷,引发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城乡融合,也就是将城市和乡村之间看成是连续的城市。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他们的城市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出现了城乡连续体的形态,在城乡社会特征上表现出重叠的特征,边界也开始模糊。
    在城乡融合的格局中,乡村的功能就不再只是简单的食物生产地,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开始缩小,彼此的依存不断增强,城乡收入水平也在缩小。城乡之间快速的流动,也将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甚至也出现了人口向郊区、乡村的回流与流动。城乡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对立竞争趋向战略融合。
    今天再来讨论城乡转型,就是要在“城乡二分”到“城乡融合”这个范式转换下进行。
    上海在全国城市发展中带了一个非常好的头,抓住了城市化的基本趋势。在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以后,不是简单的单极发展趋势,而是主动实现从城市集聚向城乡融合转化。上海的2035年总体规划,是对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整体战略布局和城乡空间格局所进行的新的谋划,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构建五个新城。这五个新城的建设,将使上海未来城乡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发展布局会更加均衡,人口分布会更加合理,功能也将得到更大提升。未来从整个上海的城市形态来看,不只有中心城区,还有五个新城,这样就形成了上海城乡融合新的格局。
    这个布局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城市化战略,实现了“大城市、多中心、郊区化”发展。五个新城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把人口疏散到乡村,而是城乡格局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的最新布局。在其出台的加快推进五个新城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五个新城的定位是“产城融合、功能齐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有效”,将发展并打造最前沿的技术、最先进的产业、最宜居的环境,新城将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是非常可期的,而且也顺应了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推进五个新城的建设中,奉贤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对“十四五”奉贤新城规划建设的实施,奉贤将成为上海南部、滨江沿海发展轴上具有鲜明产业特征、独特生态禀赋的现代城市。同时,在城乡融合发展新的格局和定位下,未来奉贤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城乡融合区。未来奉贤将作为整个上海城乡融合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将促进整个上海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此次世界城市日活动选择在奉贤举办,也预示着上海市城市形态的发展从单极城市中心发展转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也是为世界城市发展、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一个典范。
    (供稿:施承轩)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