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11-01
2022-11-01 第07版:视窗 大 | 中 | 小 

黄河岸边的时代报告

——山西省河曲县乡村振兴大扫描

作者: 王丑龙 刘娟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8143
     河曲县委书记石光源(右)在楼子营镇罗圈堡村调研农村产业发展。张宇/摄
王丑龙  刘娟娟

    山西省河曲县位于晋、陕和内蒙3省区交界之处,为古代中国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地带,黄河、长城在此“双龙相会”,享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白朴故里,民歌海洋”“杂粮基地,煤电之乡”美誉,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灯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旅游资源丰富,有黄河上唯一住人的小岛娘娘滩,有省级文保单位海潮禅寺、翠峰山、龙口峡谷、古长城等。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大力营造对标一流、奋勇争先的创业氛围,全面激发比学赶超、担当作为的干事活力,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谱写出一曲精彩纷呈、亮点迭出的乡村振兴之歌——
    
集体经济:
“6种模式”+“产才融合”强力推进

    今年以来,河曲县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等紧密结合,立足于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和乡村治理体系的组织基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实行县级领导包联制度,强化政策保障和人才支撑,精准选择项目,开展结对帮扶,构建长效机制,创新性打造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河曲县委书记石光源介绍,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过程,确定了“县级统筹、乡镇谋划、村级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示范先行、梯次推进,农民主体、共同富裕”的工作原则,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吸收纪检、组织、宣传、发改科商、财政、规划自然资源、农业水利、市场、税务、农商行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先后3次逐村研究、谋划产业项目,分别召开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暨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整治安排部署会议和推进会议,印发了《河曲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河曲县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实施方案》,核定了55个集体经济示范村、2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26个村企结对帮扶对象,在县级设置5人专班,乡级设置3人专干,聘请专业团队分类分村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一对一”精准培训,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和财务管理。
    另一方面,该县21名包乡镇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合“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由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组建帮扶团队,与11个乡镇76个村结对,每队3~5人,帮助谋划项目,指导生产经营;成立县国有平台公司,委托国兴丝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县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集体经济组织贷款风险保证金,撬动融资担保贷款2.5亿元,并拿出50万元评选和奖励集体经济发展“十佳村”。
    为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核清家底、廓清航道,这个县组建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晓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了“县主抓、乡主导、村主体”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集体合同、集体资产、集体资源“清化收”工作,所辖11个乡镇摸排合同2153个,发现问题合同1201个,解除问题合同178个,完善合同1023个,完成率100%,追回集体收入1207.37万元;清理债权166.08万元,化解债务395.36万元;核清应收费村集体耕地面积13220亩,新增资源实际收费金额876.7万元。全县通过“清化收”工作总计增加农村集体收入金额2250万元。
    河曲县根据地域和资源特点,将所辖行政村分为5类:一是城中(郊)村和整村搬迁村。利用区位、交通、环境等优势,创办物业管理公司、家政服务公司、保洁公司、劳务合作社或劳务中介机构等经营实体。二是涉煤涉企村。围绕企业需求,组建劳务合作社或劳务中介机构为企业输送劳动用工,或创办运输公司为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生产废料运输服务等。三是有产业项目的纯农业村。依托原有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项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等组织形式,大力实施特色种养殖、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四是无产业项目的纯农业村。通过土地流转,或与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经营,或联村“抱团”,发展规模化特色种植、养殖。五是旅游资源富集村。结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提升、改造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家乐”、“渔家乐”、度假村、采摘园、休闲农庄、民宿等产业项目,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促进村集体增收。
    在此基础上,该县各乡镇从村域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集体经济发展的6种模式:一是“物业租赁”模式。通过“集体资产+发包租赁+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利用集体所有的农、林、水、土地等资源,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设施,通过自主经营、合作开发或公开发包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土地运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农业产业+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改造和建设用地增减挂等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现代高质量农业。三是“特色服务”模式。选择“文旅项目+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本土人才等方式,打造特色村落,开发农家乐、采摘园、度假村,实施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等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三变改革”模式。通过“村股份合作社+企业+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将折股量化后的村集体资源、资产和闲散资金,通过合法程序投入集体自办、能人领办、合作联营兴办的各类产业项目,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五是“政策帮扶”模式。充分利用县财政统筹整合资金,发挥扶持政策优势,把立地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列为重点扶持对象,相关部门提供项目支持,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六是“省校合作”模式。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发挥人才优势,高标准打造特色杂粮产业示范基地,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该县借助全省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的契机,创新实践“产才融合”工作思路,出台了《河曲县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先后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名、招聘全日制大学毕业生164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全覆盖;同时,选派44名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进一步充实乡村一线人才力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永林表示,立足于发挥这一干部队伍中新生力量学历层次高、专业造诣深、创新意识强的优势,该县建立了“县级规划、乡镇指导、村级结对”3级联动模式,实施了以“引育一批带头人,设立一项创业经费,发展一批产业项目,形成一种指导模式”为主的“四个一”工程。一方面细化引进人才日常管理、教育培养、待遇保障等,另一方面组织其开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种植、养殖、经营服务、技术推广等领域专题培训,并采取“集体入股,人才经营,利益共享”的方式,支持其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组团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和资金,领办、创办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还设立了50万元专项经费,为其提供设计、咨询服务、设备购置、外出考察、培训深造等环节的经费保障。
    同时,该县在县一级通过实行专家、高校双指导制度,由县委联系的优秀专家每月深入乡村一线指导解决技术难题,与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为在村工作大学生领办、创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提供宏观规划和技术支持,帮助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在乡镇一级,健全工作例会制度,帮助其立足实际、因村施策,为其谋划产业项目、提供产业指导和政策帮助,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集思广益、集体研商;在村一级针对年轻人才不熟悉农村工作的现状,建立“导师帮带制”,挑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乡镇、现任或离任优秀村“两委”干部精准结对,“面对面、手把手”教带,帮助引进人才尽快接地气、进入角色,从而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双提升,达到了“引进一个人才、创建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区域”的效果。
    河曲县有关人士介绍,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土地、资产、资金,这个县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已领办、创办12个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工艺品加工、文旅休闲产业项目,年底预计可带动1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1.57万元。单寨乡到村工作大学生周之超利用村内闲置的养牛场,并争取到其他村入股资金2万元,抱团发展,养殖肉鸽。楼子营镇到村工作大学生杜鹰、程永生牵头组建创业团队,激活闲置鱼塘和宅基地,发展乡村垂钓和农家乐,初见成效。
    2021年,该县183个行政村中,有146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有122个村达10万元以上,有36个村突破100万元。截至今年9月底,这个县共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机构430个,包括342个股份合作社、9个经济合作社、79个村级联合社,并全部在农商银行开户,委托诺豪天成公司开发建设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平台也已完成。全县投入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资金先后达6630万元,落地、实施产业项目83个,实现总收入2.19亿元,年底预计可达4.28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83亿元,占比42.7%。
    鹿固乡把产业振兴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结合起来,针对各村发展不均衡的实际,确立了肉猪养殖的“一乡一业”思路,并积极争取县级统筹整合资金2550万元,依托驻地企业河曲县乾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取“集体入股,企业经营,利益共享”模式,从今年4月下旬起,在巡镇河会村的一座荒山头上,易地建设占地130亩的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带动所辖2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183.2万元,平均每个村8.33万元。到今年年底,该乡将有19个村经营性收入可望达10万元以上,占比79%。
    鹿固乡党委书记康建新介绍,寺嫣、祁家嫣和城塔3个村,通过土地流转、驻村企业固定回报、资源开发等途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本年度内村均可达到百万元以上。其中,寺嫣村主动与河曲县乾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洽谈,流转土地8295亩,推广智能农业、农作物秸秆处理加工利用,发展休闲观光,每年可获流转金406万元;原村办煤矿在资源整合、关小并大中关停后,驻村企业晋神磁窑沟煤矿每年向村集体支付固定回报107万元,华鹿阳坡泉煤矿每年向村集体支付占地补偿40.8万元,2个煤矿每年并向集体支付供碳补偿款265.65万元;该村在2010年创办的村办企业河曲县顺驰运业有限公司,主要为晋神磁窑沟煤业有限公司提供煤炭外运服务,今年也可为本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940万元,同时吸收本村劳动力121人、周边5村劳动力55人为企业运输车司机,带动176户村民人均年增收10万元以上,合计年总收入1822.45万元。祁家嫣村今年获杨沙围排矸厂支付占地补偿款80.8万元,依靠驻地煤矿流转土地1035.38亩,每亩260元,集体每年收入26.9万余元,入股寺嫣村顺驰运业年收入56万元,合计163.7万元。城塔村集体依靠驻地煤矿流转土地4300亩,耕地每亩700元,非耕地每亩350元,撂荒地每亩110元,年收入220万余元;获西塔河矸石补偿款40余万元;入股顺驰运业实现收入7万余元,今年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合计将达267万元。该乡还在经济基础好、体量大的村,引导村民改变一直以来将集体收入“分光吃尽”的传统观念,每年从经营性收入中提留10%,作为公积公益金,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或补助困难家庭,奖励当年新考录的大学生、研究生家庭,或入股驻村企业或发展产业项目,实现集体经济“滚雪球”式发展壮大、持续增长。
    辣椒种植是河曲县近年来的一项脱贫助农产业,仅西口镇面积就达1000多亩,秧苗需求量大,往年主要靠中间商提供。今年,这个镇的南元村抓住市场机遇,首次尝试利用15个温室大棚培育辣椒秧苗,并将其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项目。为了确保育苗成功,该村聘请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老农和多年分管农业的退休村干部担任技术指导和管理,同时找省、市农业专家取经,不断提高种植和管理技术水平。这个村从今年3月14日开始整地,70天出苗,正好可解决1000种植需求。因为是自己培育的秧苗,长势旺、成活率高,而且购苗成本每亩地可降低150元左右,受到全镇辣椒种植户欢迎。
    南元村党总支书记张春生介绍,他们村共有223个产权属于集体的温室大棚,其中春秋棚202个、冬暖棚21个,是河曲重要的蔬菜供应地。近年来,南元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多措并举,突出本地特色,瞄准市场需求,统筹规划、精细化管理,通过出租、自营大棚,建设仓储冷库,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实现集体经济从“建”起来到“强”起来,2021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今年,该村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是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规定,收回集体土地80亩,通过公开招标租赁,每年增加收入48万元;二是重点以瓜菜、糯玉米、红辣椒3大产业为抓手,选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项目,今年争取上级项目资金42万元,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工程;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自去年以来签约农业类或相关产业项目5个;四是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经营主体,承接产业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销售、发展种植经济等经营业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不久前,石光源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永林,副县长许旺全,先后实地调研、督导西口镇焦尾城村酿酒葡萄种植和生物质有机肥、唐家会村的腊八蒜深加工、鹿固乡史家山村的生猪养殖、巡镇镇曲峪村设施农业、社梁乡刘家沟村的食用菌生产、旧县镇杨家洼村红葱种植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石光源强调,要充分利用好本地产业、资源优势,结合实际,着眼长远,精准施策,发展富民强村产业,多渠道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助推全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
“海红果+富硒小米”闪亮登场

    作为国内的稀有树种,海红果树主要生长在晋、陕和内蒙交界地区河曲、保德、偏关、府谷、清水河、准格尔等县(旗),已有800多年栽培历史。其中,河曲县现有种植面积约29700亩,处于盛果期的约6000亩左右,每株产量约250~300斤,每亩可产1万斤,在全县各个乡村均有分布,尤以鹿固、单寨2个乡为多,呈集中连片特点,年总产量约2.4万吨。
    海红果在当地俗名“小果子”,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分析,其含有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柠蒙酸、磷、钙、锌、铁、钾、铜、锰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并有“果中钙王”之称,具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等功效,特别对婴幼儿及老年缺钙症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徐晓兰介绍,该县土沟乡的榆岭洼村今年争取省级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300万元,由党支部书记张福田创办的民营企业无偿配套近553.36万元,通过提升原有果园、新建标准园、配套滴灌系统,建设占地1980亩的有机海红果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本村已经挂果的成龄果树提升园1500亩。通过与山西农业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选用名特优新品种进行高接换种,另一方面综合采取整形修剪、土壤管理、增施肥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和技术措施,提升品质、增强效益;流转相邻村沟村浅山经济林250亩,补植补种海红果树,并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专业化服务、统一产品收购,实现幼树早果丰产,建设高效生产标准园;利用本村新整理的230亩土地,引进大海红果、“晋海1号”等新品种,应用智慧农业新技术,实施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新品种展示园、机械化推广园、智慧科技园“3新”示范园。目前,这一项目已先后完成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专家可研初审、项目用地流转、果树栽植、水肥一体化等工作。
    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通过流转土地可带动榆岭洼、村沟135户村民每年户均至少增收300元,通过组织果树栽种、日常养护可带动周边5个村234户户均劳务增收4000元,并可带动村沟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榆岭洼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余元。
    坚持以科技创新、加工流通、产业融合等手段,推动海红果产业链延伸、实现多元发展,榆岭洼村依托新成立的丰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发展海红果种植产业的同时,在县城东部的农业产业园区,建成了占地面积42.26亩的海红果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中心,以海红果汁饮料、碳酸饮料、速冻果、果酱、果丹皮、果干、罐头、果脯为主打产品,同时着手开发海红果酒、半甜干红酒、白兰地、浓缩海红果清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走进丰禾生态农业公司的二楼观光走廊,俯视一字型排列的4条洗选加工生产线,还有二楼左首的产品研发室、化验室等,仿佛听到这个县海红产业真正越入现代工业的步履声声。
    公司一位姓胡的姑娘介绍,到2026年,他们的海红果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要达到100%,果品要全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并全部实现加工转化,加工值将突破1亿元,带动村内乡亲户均年增收5000元;同时,以打造“高原特色海红故里,花果缤纷乡村美景”为目标,大力推进海红果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策划海红果文化艺术节,打造集“观光、休闲、康养、体验、商贸”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新业态。
    2015年6月成立的河曲县四海进通一品农夫果品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入3600万元资金,引进国际先进的无菌灌装、瓶装生产线,建有1个化验检验室和水处理、配料、灌装、灭菌、包装及原料、榨汁、洗桶等9个车间,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协作,先后研发出经典型、婚庆型、福寿型、“海红C+”等6个系列易拉罐装浓缩海红果汁,长寿果、海红蜜、燃点能量、燃点沙棘、燃点海红蜜5个系列玻璃瓶装、PET瓶装海红果味碳酸饮料及海红果45度白酒、半甜干红酒及果酱等产品,年设计加工能力3万吨,每年可消化海红原果200万斤。其原浆加工冷破碎、浓缩果汁超微过滤、无菌灌装生产工艺和技术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海红果汁饮料先后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QMS)、14000环境管理体系(EMS)、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MS)3项认证,2020年10月被认定为“山西功能食品十大创新品牌”。从2016年4月开始,该公司的各类海红果加工品相继供应市场,引领着国内海红果汁消费的新时尚,目前已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云南等省区设立了13个区域总代理。公司规划建设了3300亩海红果基地,设立了7人基地管理小组,建立了完整的栽培技术规程和基地管理制度,形成了“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使3个乡24个村637家农户跟着增收致富。
    河曲县海红爽饮料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河曲县北元果汁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就产出了第一瓶“仙翁”牌瓶装“海红蜜”。37年来,“仙翁”海红蜜以其独特的风味、醇厚的口感,享誉三晋大地,是河曲县食品行业唯一的老字号品牌。2019年9月,公司立项新建占地194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2838平方米、总投资1.58亿元、年产5万吨海红果系列产品生产线,其中玻璃瓶装海红蜜3万吨、易拉罐海红蜜1万吨、易拉罐海红果汁1万吨,还计划生产海红果罐头,目前厂房主体已完工,正采购设备。项目投产后,需2.5万吨海红原果。
    许旺全表示,随着上面三大龙头企业的上马和发展壮大,海红果产业将成为推动全县农村产业振兴、农民富裕的又一个新亮点。
    在另一个战场上,河曲县把巩固壮大做优做精杂粮产业作为稳粮保供提高农民收益、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基础性产业,坚持纵深推进“特”“优”战略,一方面稳定扩大杂粮,特色小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县粮食作物的64.52%和49.65%,并聘请专家指导发展渗水地膜谷子2万亩、富硒杂粮4.61万亩;另一方面,先后培育起莲芯硒美、万家福商贸、兴农科技、丰禾生态农业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示范田、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带动杂粮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小杂粮产业集群和黄河岸边“杂粮之都”。(下转8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