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11-01
2022-11-01 第08版:视窗 大 | 中 | 小 

黄河岸边的时代报告

作者: 王丑龙 刘娟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6868
     河曲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晓兰(左三)在沙泉镇赵家沟村调研乡村振兴情况。张玉洁/摄
    “人人都知道山西小米好,却不知道我们这里也是山西好小米的产地,更不知道河曲还有‘富硒’小米。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河曲小米等小杂粮,走遍全国!”山西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尤金莲表示。
    “这几种产品要装到那个红色的纸箱子里!包装好的产品清点完赶快搬到货车上!注意核对客户的电话!”在河曲万家福商贸有限公司的门店里,工作人员正在打包一批发往北京的杂粮礼盒。该公司的小杂粮系列产品每个月的销售额都在200万元以上。作为当地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知名龙头企业负责人,万家福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混娥介绍,近年来他们通过加工、代销等方式,带动198户农民实现就业,其中脱贫户45户。
    今年2月22日至3月13日,河曲县40多种健康、特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亮相“忻州杂粮进雄安”首展现场,受到当地市民喜爱和追捧,咨询、购买者络绎不绝,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实现线下销售30多万元,线上销售近75万元,签订合同金额1000余万元。
    河曲是山西省“小杂粮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之一,更是所在的忻州市小杂粮核心产区,品种有糜子、黍子、谷子、高粱、黑豆、红小豆、绿豆、江豆、豌豆、小扁豆、荞麦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河曲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深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不足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一步步显露出来。为此,该县一方面兴建农业产业园区,引入多家龙头企业,建设杂粮食品和功能性农产品产业集群,还申报成功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另一方面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紧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各类产品品牌认证,推出“河曲上品”区域公共品牌,“莲宇康”“许诺”“西口源”等区域品牌更是茁壮成长起来,为河曲杂粮奠定了好形象、好口碑,有力推动了小杂粮产业整体发展。
    近年来,河曲县将富硒农业作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之一,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在土沟、鹿固等乡镇组织土地流转,在耕地上施用专用富硒肥,禁用除草剂、农药等,同时通过免费发放种子、地膜、肥料等农用物资和引导农民标准化种植、由龙头企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0.5~2元的价格收购等措施,建起3万余亩富硒杂粮种植基地,并辐射到周边的偏关、保德、岢岚县等10余个县,年收购、加工各类富硒杂粮250万公斤,解决了1300余户农民卖粮难问题,种植户平均每亩增收800~1000元。
    “作为忻州最大的富硒杂粮种植基地,我们要以功能性杂粮种植加工,带动其他各类农产品加工,让‘富硒’成为我们的‘主打色’,让河曲成为‘功能性杂粮’之都。”石光源强调。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目前,河曲县登记在册的种植类合作社已达344个,小杂粮远销到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聚焦产业兴旺这一关键,在落实上级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种植特惠补贴、生产托管补贴及农业保险补贴基础上,河曲县结合本县实际,从2021年开始,连续两年动用本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实施奖补,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去年,该县对小微企业吸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者且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就业补助;对年出栏生猪500头、肉鸡5万只、肉羊1000只、肉牛200头、饲养蛋鸡1万只、存栏奶牛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参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给予贴息;对获得“圳品”认证、生产基地在4000亩以上、与深圳签订供货合同的贴标产品奖补2万元;对获得绿色认证、生产基地3000亩以上的贴标上市产品奖补2万元;对获得有机认证、生产基地在1000亩以上的贴标上市产品奖补5万元;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产品或商标所有者奖补10万元;对被评为市、省、国家“驰名商标”者分别奖3万元、10万元、20万元;对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企业,每个品牌奖6万元;对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的企业,每个产品奖10万元。
    今年,这个县的奖补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投向更精准: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一乡一业”,富硒谷子、西瓜产业每亩不高于500元,有机谷子每亩320元,大豆每亩220元,黑豆每亩200元,玉米套种大豆每亩165元,优种西瓜(香瓜)每亩320元,葡萄每亩2000元,红葱种苗每亩800元,大蒜每亩1000元,红辣椒每亩800元,设施瓜果蔬菜每亩1000元。二是其他产业,蓖麻每亩320元,蓖麻养蚕每亩500元,旱稻每亩1000元,集中连片生产示范基地每亩320元,能繁母牛、母驴每头补贴3000元(每户限补3头),当年新投产且设计规模在1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1只鸡苗补贴2元(封顶10万元)。三是种业补贴。脱毒马铃薯原种(微型薯)每亩1250元,种公羊每只补贴2000元、能繁母羊每只补贴500元。四是海红产业。流转栽植8年内未挂果、挂果幼小海红树每亩补贴500元,流转盛果期海红果园每亩300元,低效低质果园改造为优质大果果园每嫁接一株补贴10元,本县农户直接向县内加工企业销售自产海红果每斤补贴0.3元,海红果深加工企业当年新推出2万吨以上新品种的每个产品补贴10万元。四是农产品加工厂房设备奖补。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玉米、杂粮、马铃薯、瓜菜、水果等加工厂房和马铃薯储藏窖、果蔬保鲜库每平方米补贴1100元,购买加工设备设施,按公开采购价格补贴,新建面积10亩以上的农业春秋棚每亩补贴0.6万元。五是种粮面积200亩、畜禽养殖在100只以上的家庭农场每个奖补5万元,流转整村搬迁村耕地及2021年撂荒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300元。六是继续落实脱贫户、3类检测对象等玉米、谷子、马铃薯、红辣椒特色农业产业保险。
    设施农业绘蓝图,村民过上好光景。西口镇唐家会村从2009年起步,现已建成拥有97座温室大棚的设施农业园区。去年,该村又争取上级资金对园区大棚进行改造提升,村委会也自筹资金铺设沥青路面、新建园区工艺标识、彩喷大棚工作房,形成了“户户参与、人人出力”的良好局面。种植户张山聊起“玫瑰葡萄”如数家珍:“你不要看我这个葡萄小,吃起来很甜的,还有纯正的玫瑰香味。”张山早些年也是靠种地谋生,年收入不到两万元,2010年,承包了村里建的两座温室大棚,先是种瓜菜,这几年又种植了“玫瑰葡萄”,经过不断摸索、学习,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一直是供不应求。每年葡萄成熟时,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今年,他的两个葡萄大棚预计产值在八九万元,另外两个棚种辣椒、黄瓜,加起来有10万元左右收入。“现在的日子,过去我想也不敢想。”
    特色产业添“新贵”,致富增收辟“新路”。位于黄河边上的楼子营镇马连口村,在有效利用撂荒、闲置地块巩固辣椒种植的基础上,今年又拓展新领域,引导、扶持12户村民种西瓜60.5亩。村民金建华在村“两委”帮助下,连续4年种辣椒,去年亩产量高达3000余斤,每斤1.05元,上市销售一空。近年来,通过种植辣椒、玉米、西瓜和杂粮,其家庭年收入近10万元,成为把梦想照进田野的“新农人”。
    创办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日前,从河曲县再传喜讯,该县利用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扶贫车间展厅,由国兴农发集团投资,新建起一个占地693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其中一个重要板块就是整合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搭建农业产业统购统销服务平台,一方面通过筛选全国优质品牌厂家,用市场手段,规模化集中采购、资金预付的方式,用契约锁定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物资的价格和品质,再平价向本县农民销售,既保障了农资质量安全,又降低了农资价格;另一方面,通过大型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订单合作及线上直播等电商渠道,线下入驻商超、连锁生鲜便利、农贸市场的方式,与下游市场对接,做到农产品上行增值创利、农资下行保质控价,农民从中可获得初期销售收入和平台销售分红两份收益。
    
老年餐厅:
“33”模式蹚出农村养老新路

    如果说厨房里的人间烟火气,藏着的是生活的温度。那么,遍布河曲乡村的一个个“幸福餐厅”,则是该县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而开展的一项成功探索。
    河曲县下辖6镇5乡183个行政村10个社区,有常住人口12.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8万人,占比23.01%,特别是农村地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老人占比高达50%以上。更因为地处山区,这个县的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现象十分突出,高龄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等养老问题相当严峻。
    今年以来,河曲县委、县政府着眼于解决本县农村普遍存在的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建设“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老年餐厅作为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一大抓手,在沙坪、楼子营、土沟3个乡镇,试点开展了“幸福老年餐厅”和“好邻居助老餐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建立“3项机制”,构建“在村居家养老”新模式。结合工作实际,因乡(镇)、因村、因人制宜,不断加强老年餐厅设施设备、运行模式、资金保障等机制体制建设:一是因人施策,分类服务。通过入户调查,摸清困难、留守、空巢老人数量和用餐意愿、习惯,采取“幸福养老餐厅+就餐点+好邻居助老餐桌”3种方式,重点解决农村6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在试点乡镇实现了有需求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幸福养老餐厅”采取“乡政府监督指导、村集体自主运营、村内专人管理”的方式,除满足固定助餐需求外,面向周边村民开展市场化经营服务,既保证了就餐人数的相对稳定,也方便了更多居民用餐需求。目前,试点乡镇共有27个行政村采用了这一模式,定向服务517位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困对象239人,延伸服务2925位老年人。“就餐点”模式,是针对不具备建设“幸福老年餐厅”条件的村,利用村集体闲置用房建“就餐点”,由附近的“幸福老年餐厅”、养老机构、专业组织等提供配餐送餐服务。“好邻居助老餐桌”模式,是由爱心农户提供服务场所,采取集中就餐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也会根据老人具体需求提供便餐、套餐,由其带回家中用餐,共有5个行政村实行了这一模式,服务6名老人。二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坚持“就近、就便、利旧、集约”原则,通过整合盘活各村原有村卫生室、学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红白理事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存量资源,按要求进行建筑、消防和适应老年人的改造。“幸福养老餐厅”设立独立的厨房、餐厅,每个餐厅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不少于20人就餐。“就餐点”只建设提供就餐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50平方米,平均每天用餐老人一般在15人次以上。在改造中,坚持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统一,大部分老年餐厅与本村的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同址或邻近建设,利于老年人享有其他公共服务。三是多方发力,强化保障。坚持规范与效率相结合,探索“老人交一点,政府扶一点,村里补一点,爱心人士帮一点”模式,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政府扶”主要是出台补贴政策,对原有设施改造提升的按照建设总价的80%进行建设补贴,上限为10万元。“幸福老年餐厅”和“配餐点”按照每天用餐人次分别给予6元、5元、4元阶梯式运行补贴。“好邻居助老餐桌”每人每月补贴250元,上限2500元。对80岁以上老年人、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人群,给予每餐1元补贴。“村里补”是有条件的村利用村级光伏电站收益资金为“老年餐厅”“助老餐桌”提供运营补贴。“社会帮”即引导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款、捐物、捐助设施设备及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各村“幸福老年餐厅”安装监控监管系统,“刷脸”自动结算。在县民政人社局建立全县统一监控监管平台,对各村老人就餐情况实时进行监管。
    探索“3条路径”,培育精神文明新风尚。老年餐厅不仅是老人吃饭的地方,更是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的地方。在解决农村老人吃饭难题的基础上,依托“老年餐厅”拓展改造出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文化活动室、露天菜园等活动场所,使老人们在饮食上获得悉心照料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的丰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阵地:一是“关爱服务”解决子女探视不便之忧。村内党员干部示范引领,通过送餐上门服务和集体为老人过生日,对行动不便、独居留守老年人进行探视关怀,并整合村内资源,与基本公共卫生、残疾人保障等服务有机结合,使独居、“空巢”、失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拉近党组织与广大群众的距离,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二是“老年菜地”满足老人发挥余热之需。利用老年餐厅附近的闲置土地开垦“老年菜地”,由村内用餐老人认领,党支部做好日常管理,组织老人利用闲暇时间参加爱心菜地劳动,并将收获的蔬菜、水果等实物折换成“用餐券”,既发挥老人余热,又为其减轻了部分负担。三是“孝心上榜”营造尊老敬老爱老之风。在老年餐厅设立“孝心榜”,将就餐老人子女对父母亲孝敬的赡养费、衣物,以及陪伴老人的天数等孝敬行为上榜公示,同时,设立敬老养老评比栏,把子女孝敬老人的情况分为“好、一般、差”3类,每季度评议一次,结果张榜公布。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的农户,不能被评为“5星级文明户”。沙坪乡后麻地沟村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通过为过生日的老人庆生,举办红色观影、养生讲座、一起过佳节等各类文化活动50场,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补足了老年人的“精神之钙”。
    搭建“3个平台”,拓宽乡村振兴新路子。“老年餐厅”在聚集人气、运营稳定后,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添加设施设备,不断丰富延伸内涵,搭建了3个特色平台,通过就餐群体以及服务群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乡村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一是“助困平台”巩固脱贫成效。“老年餐厅”在重点解决农村6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同时,保障了孤儿、农村低保、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边缘易致贫户、脱贫易返贫户中的特殊困难人群“不愁吃”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为餐厅提供服务管理,为68名边缘易致贫户、脱贫易返贫户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工资在1500~2500元之间。全县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后,可解决400余人就地就业、稳定增收。二是“议事小院”深化基层治理。作为村内常住人口集聚场所,老年餐厅为村干部与群众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村“两委”利用餐厅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对农村矛盾纠纷变化趋势动态掌握,对矛盾风险热点及早预警,推动矛盾纠纷由坐等调解向主动介入、源头预防转变。对于调不准、易激化的问题,及时通过乡镇政府协调属地民警、“法律明白人”全过程参与调解,从“法”的角度化解,构建起矛盾化解“零距离”、民生诉求“快响应”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累计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解决群众合理诉求15件。三是“宣传阵地”助推政策落地。“一餐热饭”不仅解决了农村居家养老的民生“食”事,让老人、子女安心,更助推了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宣传落实。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利用村民围坐就餐时间,用村民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拉家常式开展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反诈骗、惠农政策等各类宣传。同时,村民利用餐后休息时间在阅览室、餐厅图书角阅读探究传统文化、移风易俗及普法宣传等书籍资料,乐享餐后时光。
    前麻地沟村是河曲县最早建设老年餐厅的试点中心村之一。该村将村内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红白理事会改造为老年餐厅,里面粉刷一新,还有独立厨房、独立餐厅,配置了环保甲醇灶、冷藏柜、蒸汽柜、消毒柜、餐桌、餐具等,每天固定有23人用餐,其中60~80周岁的18人、80周岁以上的5人。经过党员示范引领,沙坪乡各村用餐人员稳定在20~30人,达到后续稳步运行的基础人员门槛。今年82岁的丁彦清、张亮先老两口,是沙坪乡前麻地沟村人,儿子一家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身体不太好,做饭也不方便。如今,在老年餐厅,他们一日3餐有人管,和村里老伙计们在一起,娱乐活动很丰富,精神生活很充实。这样的晚年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梦都没梦见过”。
    河曲县当前的农村养老模式,既不是家庭养老,也不是发达城市和地区的社会养老,而是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服务的优点和可操作性,让老年人既不离家也不离村,还能有人照顾,补齐了全县农村养老服务的短板。“老年餐厅”这一惠民生、暖人心善政运行以来,不仅得到在村居住的老年人的积极支持,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对接老年餐厅,自愿捐款捐物;老年人子女事亲以孝,争先恐后为父母交纳餐费,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沙坪乡蔚然成风。
    “丰茸鸡树密,遥裔鹤烟稠。”在阡陌如织、河山秀美的河曲大地,一幅政通人和、色彩斑斓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